翻译
夜深人静,灯芯燃尽却不曾剪去,只留下幽暗的花蕊般残烬;炉中香灰被重新拨动,尚存一丝余香袅袅飘升。清风将起,乌鸦惊飞于树间,残月初升,犬吠声仿佛来自浮云之间。我闭目静坐,内心寻得一种新的生活意趣;唯有随身相伴的孤影,是我旧日熟悉的伴侣。料想你在雷州任上也正危坐不眠,这跨海而来的清冷月光,正与你我二人共同分享。
以上为【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指作者在某年十二月十七日通宵静坐,直至天明。
2. 灯烬不挑:灯芯烧尽而成灰烬,未予剪除。“挑”指用针拨灯芯使火光明亮。
3. 垂暗蕊:形容灯烬低垂如花蕊,光线昏暗。
4. 炉灰重拨尚馀薰:香炉中的灰烬被重新拨开,仍有余香散发。“薰”指焚香之气。
5. 清风欲发:清风即将吹起。
6. 鸦翻树:乌鸦受惊飞起,在树间翻腾。
7. 缺月初升:指农历月末或月初的残月。
8. 犬吠云:犬吠声仿佛从云中传来,极言夜静而声远,有空灵之感。
9. 闭眼此心新活计:闭目静思,内心获得一种新的安顿方式。“活计”原指生计,此处引申为精神寄托或生活方式。
10. 雷州别驾:指苏辙当时被贬谪至雷州(今广东雷州),任别驾(州刺史佐官)。实则苏辙贬于化州(近雷州),诗中“雷州”或为泛指或记忆误差。
11. 危坐:端坐,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专注之态。
12. 跨海清光:指月光横跨南海,连接海南儋州与广东雷州两地,象征兄弟虽隔海相望,却共沐同一轮明月。
以上为【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具体时间约为元符年间(1098—1099)居儋州时。全诗以“夜坐达晓”为线索,描绘了诗人长夜独坐、思绪万千的情景,寄托了对弟弟苏辙(子由)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清冷孤寂,却又透出内心的澄明与坚韧。通过细腻的夜景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精神独立、超然物外的人格境界。尾联由己及人,遥想子由亦在异乡对月难眠,共享清光,情深意远,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以上为【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夜坐”为题眼,通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却在静中见动,在孤中见情。首联写室内之景:灯烬垂而不挑,炉灰重拨犹香,既写出环境之幽暗冷清,又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心事重重。两个“尚”字耐人寻味——灯火虽微而未灭,香气将尽而犹存,恰如诗人身处逆境却精神不坠。颔联转写户外夜景:“清风欲发”是触觉,“鸦翻树”是视觉与听觉,“缺月初升”是视觉,“犬吠云”则是听觉的夸张与诗意的升华。犬吠本在地上,却说“吠云”,既显夜空之高远,又衬出万籁俱寂,唯此一声划破长夜,极具画面感与禅意。颈联由景入情,直抒胸臆。“闭眼此心新活计”一句,道出诗人于贬谪中修心养性、另寻生命意义的觉悟;“随身孤影旧知闻”则以拟人手法,将孤影视为旧友,孤独至此反而显得从容坦荡。尾联宕开一笔,由己推人,遥想子由亦在异地危坐对月,于是那清冷的月光便成了情感的桥梁。一个“分”字,巧妙地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使天涯比邻,心意相通。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绝,无一字着力,而情致宛然。”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犬吠云’三字奇绝,非静极不能得此境。”
3. 查慎行《苏诗补注》:“‘闭眼此心新活计’,是先生悟道语;‘跨海清光与子分’,是至情语。合此二者,乃见其人。”
4.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夜坐之作,多寓旷达之怀。此诗炉灰灯烬,已是萧条景象,而‘余薰’‘清光’等语,仍见胸中温厚之气。”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海外诗,愈老愈醇。此诗静中生动,孤中有合,尤以结语见手足之笃,非俗笔所能梦见。”
以上为【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