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万松林是谁种下的,如今已高耸茂密,半山腰苍翠如云,映照着这片土地。露水浓重,仿佛珍珠串成的璎珞覆盖在青翠的树冠上;山风拂过,岩石嶙峋如齿,仿佛将寒江之声碾碎飘散。两根竹子横斜于南阁之上,如浮空悬立;夕阳倒映在屋中,如同扶桑之光从北窗射入。我静坐等待傍晚烽火自海角传来,待到城门重开,便踏着轻快的脚步归去。
以上为【登州孙氏万鬆堂】的翻译。
注释
1. 登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蓬莱市,濒临渤海,为海防重镇。
2. 孙氏万鬆堂:登州一处私家园林建筑,主人姓孙,因广植松树而称“万鬆堂”。
3. 摐摐(chuāng chuāng):形容树木高大茂盛、枝叶相击之声,此处指松林繁茂挺拔之貌。
4. 珠璎:珍珠串成的装饰物,比喻露珠晶莹如珠串。
5. 翠盖:绿色的车盖,此处比喻浓密的松树枝叶如伞盖。
6. 石齿:形容山石尖锐如牙齿,亦可指山路崎岖。
7. 寒江:寒冷的江流,此处或指登州近海之水,秋日寒冽。
8. 浮空两竹:看似悬于空中般的两根竹子,形容竹姿挺拔、凌空横斜之态。
9. 倒景:即“倒影”,指夕阳余晖或景象倒映于室内或水面。
10. 夕烽:傍晚点燃的烽火,古代用于报平安或传递信号;海峤(jiào):海边山岭,指登州沿海地形。逢逢:象声词,形容脚步轻缓有节奏,一说通“蓬蓬”,表轻快之意。
以上为【登州孙氏万鬆堂】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登州孙氏万鬆堂》,是苏轼在登州(今山东蓬莱)任职期间所作。全诗以“万鬆”为引,描绘了孙氏园林中的清幽景致,并融入自然气象与人文情怀,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静观自得的心境。诗中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既有写实之笔,又具想象之妙,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静、圆融的特点。尾联由景及情,透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登州孙氏万鬆堂】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四联层层递进,由远及近,由景入情。首联点题,以设问起句,“万松谁种”引发遐想,继而以“摐摐”状其势,展现松林之苍劲蓬勃。“半岭苍云”一句,将松林与山色融为一体,意境开阔。颔联对仗工整,视觉与听觉结合:“露重珠璎”写清晨静谧之美,“风来石齿”则转为动态声响,使画面更具层次。颈联转入近景与幻境,“浮空两竹”极具空间感,似有仙逸之气;“倒景扶桑”更以神话意象入诗,扶桑为日出之处,此处借指朝阳或夕照反光,极富浪漫色彩。尾联收束全篇,由观景转入期待与行动,“坐待夕烽”暗含边地警讯与仕宦生涯的张力,而“踏逢逢”则以轻盈步履表达内心的安宁与超脱。整体风格清丽雄浑兼具,是苏轼晚年山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登州孙氏万鬆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写景清绝,而气韵沉雄,不减少陵”。
2. 清·纪昀评曰:“五六奇景,非身历者不能道。结语悠然言外,见胸次之旷。”(《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浮空两竹’一联,造语入幻,东坡独擅此境。”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倒景扶桑射北窗’,以虚为实,移日光于户牖之间,与‘两竹浮空’皆具空间错位之美,足见东坡善用想象补实境之不足。”
以上为【登州孙氏万鬆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