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
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
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
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
病翁恃一褐,度此积雪宵。
哀哉二暴客,掣去如饥鸮。
翁既死于寒,客亦易此龆。
崎岖走亭长,不惮雪径遥。
我仇祝与苑,物色同遮邀。
行路为出涕,二客竟就枭。
譊譊诉我庭,慷慨惊吾僚。
洗沐作小吏,裹头束其腰。
笔砚耕学苑,弓矛战天骄。
壮大随尔好,忠孝福可徼。
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
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翻译
刘生是望都的百姓,体弱多病,寄居在空旷的窑洞里。
他有个儿子叫丑厮,年仅十二岁,却已手持饭瓢操持家务。
父子俩在坟地间捡拾别人祭祀剩下的食物,在雪中拾取掉落的柴草。
无论饥饱,他们同生共死;水火灾害也一同承受,如被焚烧漂荡。
病中的老父只靠一件破衣,勉强熬过积雪覆盖的寒夜。
可悲的是两个凶暴的劫匪,像饥饿的猫头鹰一样猛然扑来,抢走了他的衣物。
老人最终冻死于严寒,那两个强盗也很快失去了性命(或:换来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两人艰难跋涉去向亭长告状,不惧雪路遥远。
我得知此事后心怀愤恨,祝与苑二人随即被官府追捕。
沿途行人都为之落泪,两名暴徒最终被斩首示众。
他们在公堂上大声控诉,慷慨激昂令我的同僚震惊。
众人说:此事值得记载,应堪比当年郴州百姓拾薪者的事迹。
遗憾我不是柳宗元那样的文人,否则定要击节高歌为你们作诗传颂。
官府赐下二万钱,但家中已无亲人可依靠,只能为孩子娶妻安家。
于是为他聘娶了一位少女,初来时还梳着童稚的发髻。
让他沐浴更衣,出任小吏,包上头巾,束紧腰带。
从此执笔砚耕耘于学府,执弓矛抵御外敌。
等你长大成人,愿你品行端正,忠孝两全,福分自然可求。
将来或许能像名将般折胁从军立功封侯,或如韩信般吹箫乞食终成大业。
人生际遇难以预料,切莫轻视这微贱之人。
以上为【刘丑厮诗】的翻译。
注释
1. 刘丑厮:诗中主人公,姓刘,名不详,“丑厮”为小名或贱称,反映其出身卑微。
2. 望都:古县名,属河北保定,宋时属河北西路。
3. 病羸(léi):体弱多病。羸,瘦弱。
4. 操瓢:手持饭瓢,指从事乞讨或拾荒维生。
5. 墦(fán)间:坟墓之间,古人祭祖常留食物于墓前,穷人拾之充饥。
6. 馀粒:剩余的食物颗粒。
7. 堕樵:掉落的柴草。
8. 水火同焚漂:比喻共历灾难,水灾火灾皆不能幸免。
9. 一褐:一件粗布短衣,代指仅有的一点御寒衣物。
10. 积雪宵:大雪覆盖的寒夜。
11. 二暴客:两个强盗。
12. 掣(chè)去:强行夺走。
13. 饥鸮(xiāo):饥饿的猫头鹰,比喻凶狠贪婪之人。
14. 易此龆(tiáo):可能意为“为此而丧命”,“龆”指儿童换牙期,引申为少年时期;亦有版本释为“交换了他们的青春”。此处语义较晦涩,或指暴徒虽得财,却因此招祸早亡。
15. 崎岖走亭长:翻山越岭去向基层官吏亭长报案。亭长,秦汉以来乡间治安小吏,宋代仍有沿用。
16. 不惮雪径遥:不怕雪中道路遥远。
17. 我仇祝与苑:我认为仇人是祝某与苑某,即两名暴徒之名。
18. 物色同遮邀:官府派人查访踪迹,设卡拦截抓捕。
19. 就枭:被斩首示众。“枭”即枭首,古代刑罚。
20. 譊譊(náo náo):争辩喧哗之声。
21. 追配郴之荛(ráo):可媲美郴州采薪者的事迹。典出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记郴州牧童区寄智杀劫匪事,此处以之相比,赞丑厮抗争精神。
22. 柳子:柳宗元,字子厚,因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子。
23. 击节为尔谣:打拍子为你唱一首歌谣,表示高度赞扬。
24. 官赐二万钱:朝廷赏赐钱财抚恤孤儿。
25. 无家可归娇:家中无人,唯有孤身少年,需为其成家。
26. 为媾他日妇:为他将来娶妻。媾,通“婚媾”,结婚。
27. 婉然初垂髫(tiáo):新娘温婉可爱,刚到童年末期,尚梳双鬟发式。垂髫,古时儿童未冠前所留短发,代指幼年。
28. 笔砚耕学苑:以笔墨为工具,在学校中勤奋学习。耕,喻勤学。
29. 弓矛战天骄:拿起武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天骄,原指匈奴,泛指外敌)。
30. 忠孝福可徼(jiǎo):只要恪守忠孝之道,福祉自然可求。徼,求取。
31. 相国有折胁:用战国蔺相如事迹,渑池会中秦王欲辱赵王,相如以死相争,曾遭威胁折断肋骨,后封上卿。
32. 封侯或吹箫:用韩信典故,韩信未显达时曾在淮阴城下吹箫乞食,后助刘邦建汉,封淮阴侯。
33. 人事岂易料:人生变化难以预料。
34. 勿轻此僬侥(jiāo yáo):不要轻视这样微贱的人。僬侥,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国,引申为矮小卑微之人,此处指刘丑厮出身低微。
以上为【刘丑厮诗】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纪实笔法讲述一位贫苦百姓刘丑厮及其父亲的悲惨遭遇,通过父子相依为命、受暴徒欺凌、最终沉冤得雪并获得新生的故事,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坚韧。诗人借古讽今,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中蕴含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并寄寓对青年成长的殷切期望。全诗叙事完整,情感真挚,兼具史笔与诗情,体现了苏轼关注民生、重视教化的儒家情怀。
以上为【刘丑厮诗】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采用五言古体,结构严谨,叙事清晰,融史实、抒情、议论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开篇即勾勒出一幅凄凉图景:病父弱子,寄身窑洞,拾祭余、拾堕樵,生活极度困顿。诗人以“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八字,凝练写出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相依为命的深情,令人动容。
中间写暴徒劫衣、翁死于寒,情节急转直下,激起读者愤慨。“掣去如饥鸮”一句形象生动,将强盗比作猛禽,突出其残暴贪婪。随后写丑厮告官、恶人伏法,正义得以伸张,情绪由悲转扬。
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并未止步于控诉黑暗,而是进一步描写官府抚恤、赐钱娶妻、授职读书的成长之路,体现出积极的人文关怀。结尾以“笔砚耕学苑,弓矛战天骄”寄予厚望,又以“折胁”“吹箫”两个历史典故激励其奋发向上,寓意深远。
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充沛,既有杜甫“三吏”“三别”的写实风骨,又有白居易新乐府的教化意识,堪称宋代新题乐府之佳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身为高官,竟能深入民间疾苦,为一介孤儿立传,足见其仁政爱民之心。
以上为【刘丑厮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此诗叙事沉郁,有少陵遗风,而结以劝勉,尤见坡公仁厚之怀。”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引查慎行语:“事奇而词不诡,情至而理不迂,真可补《循吏传》之阙。”
3.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评:“全篇如老吏断狱,层层剖析,终以教化收束,非徒作悲歌而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似乐府而胜于乐府,盖东坡胸中自有万卷书,故能化俗为雅,转悲成壮。”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按:“此诗罕见地记录了一个平民少年的真实命运转折,既具史料价值,又富文学感染力,体现苏轼‘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刘丑厮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