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
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
庶几门户有八慈,不恨居邻无二仲。
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
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
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
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
但令文字还照世,粪土腐馀安足梦。
翻译
我已如年老的耕牛,鞭子抽打也难以前行,雨天路滑泥泞深,四蹄沉重难移步。
你们却像初生的小黄牛,奔跑而来,不辞万里,跨越辽阔海洋与崇山峻岭前来探望。
但愿家中能有八位慈孝子孙,即使邻里没有贤如“二仲”那样的高士也不遗憾。
将来你们个个身居高位,手持笏板堆满床榻,半夜兴奋起舞,踏破酒瓮也在所不惜。
终有一日,我要洗净双眼,静待你们腾飞显达;切莫讥笑我腹中空空、老来痴愚。
夸赞儿孙虽是老人常有的偏爱,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份德行已是三代累积而成。
岂止期望万一能活着归来团聚,更担心年近九十还要烦劳你们侍奉汤药。
六个孩子清晨下田劳作,仅以箪瓢粗食出门;众儿媳夜晚纺织,共守灯火辛勤劳作。
研习春秋古史是我家世代相传的家法,诗笔纵横,亦常取法《离骚》风骨。
只要文章道义尚能光照世间,那些如粪土腐朽之虚名浮利,何足挂齿、入梦?
以上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的翻译。
注释
1. 过于海舶:指苏轼幼子苏过乘船渡海前来探望父亲。
2. 得迈寄书、酒:苏迈(苏轼长子)从内地寄来书信和酒。
3. 远和之:苏轼作诗遥寄,回应子侄们的问候。
4. 粲然可观:形容诗文优美,令人称赏。
5.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亦有书信相慰。
6. 老牛鞭不动:自比年迈力衰,难以行动,典出《庄子》。
7. 雨滑泥深四蹄重:比喻处境艰难,行动维艰,暗指贬所环境恶劣。
8. 黄犊走却来:比喻年轻后辈活力充沛,不畏艰险前来探亲。
9. 八慈:化用“八凯”“八元”古语,此处或指家中多有贤孝子孙。
10. 无二仲:典出《后汉书·黄宪传》,原指隐士羊仲、求仲,此处言不恨邻里无高士,因自家子孙可期。
以上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海南时期所作,题中提及“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可知其子苏过渡海探望,并带来书信与酒食,令诗人感怀万分。全诗以自喻衰老与赞美后辈奋发为线索,抒写父子亲情、家族传承与人生信念。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既有对现实困顿的坦然接受,又有对子孙成才的殷切期望,更透露出诗人虽处绝境而不失精神高远的胸襟。诗中融汇儒家伦理、家族理想与文学传统,展现出苏轼一贯的人格魅力与文化自信。
以上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老牛”自况,形象刻画出诗人贬谪南荒、年迈体衰、举步维艰的现实状态,与下句“黄犊走却来”形成鲜明对比——后辈青春勃发、不辞万里来省,凸显家族血脉延续中的希望之光。诗人并未沉溺于个人悲苦,而是将目光投向未来:“他年汝曹笏满床”,寄望子孙仕途腾达,光耀门楣。这种期待并非仅为功名,而是建立在“积德三世”“诗笔离骚”的文化传承之上。
诗中“洗眼看腾跃”一句气势昂扬,表现出苏轼即便身处逆境,仍怀抱信念,坚信正义与才华终将彰显。“粪土腐馀安足梦”更是掷地有声,彻底否定世俗功利,强调唯有“文字照世”才是永恒价值。这既是自我激励,也是对后代的精神训诫。
全诗融合了家庭伦理、人生哲理与文学理想,语言平实却富于张力,用典自然而不晦涩。尤其“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一联,描绘出贬所生活中勤俭持家、上下同心的图景,极具生活气息与道德温度。结尾升华至文化使命的高度,使个体命运与文明传承相连,境界宏阔,余韵悠长。
以上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情浓,老境苍凉中见温厚,家风凛然,可见其教子之志。”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洗眼看腾跃’五字,豪气未除,虽在迁谪,不减少年意气。”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过海南时,惟过随侍,诸子皆在内地。诗中‘六子’盖泛指子孙辈,非实数也。然勤耕夜织之状,可想见其家法之严。”
4.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中曾引“但令文字还照世”句,称:“苏子瞻早有此识,知文化之传续,胜于一时之荣辱。”
5. 今人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融亲情、家训、人生观于一体,既是个体生命晚年的深情吐露,亦是一曲家族精神的颂歌。”
以上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