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江自西奔涌而来,雪白的浪涛如同沸水翻腾;两岸之间仅凭一叶小舟便可横渡。
忽然忆起钟陵(南昌)江上那十里风光,白蘋摇曳,微风吹起水面如绉纱般的涟漪。
酒杯在手,尚未察觉酒面浮沫(浮蚁)的滑腻;茶釜已开始发出细微如苍蝇嗡鸣的声响。
归去时我们约定要等到落日完全沉没才动身,却又嫌随从频频更换伞盖太过拘谨烦琐。
以上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原诗韵脚及次序和诗,是宋人常见的唱和方式。
2. 李任道:黄庭坚友人,生平不详,或为江西诗派同调。
3. 锁江亭:位于今江西九江(古称浔阳),濒临长江,为宋代名胜,因江流湍急、舟楫难行,故名“锁江”。
4. 雪浪如炰(páo)烹:浪花飞溅如沸水翻滚。“炰”通“炮”,此处指沸腾。
5. 两涯一苇乃可横:化用《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极言虽江险而志可渡。
6. 钟陵:即洪州(今江西南昌),唐代曾改名钟陵,黄庭坚为洪州分宁(今修水)人,故有故乡之思。
7. 白蘋:水中浮草,夏秋开白花,古诗中常象征江南水景与离思。
8. 縠(hú)纹:绉纱般的水波纹,苏轼《临江仙》有“水纹如縠”,黄庭坚袭用而化新。
9. 浮蚁:酒面泡沫,因形似浮蚁得名,为唐宋诗常见意象。
10. 茶鼎已作苍蝇鸣:茶釜将沸未沸时发出细响,古人谓“松风鸣”,此处以“苍蝇鸣”形容其微细,见黄诗奇崛之趣;“持盖仆屡更”指随从频繁更换遮阳伞盖,显官场拘礼之繁琐。
以上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的注释。
评析
黄庭坚此诗为次韵友人李任道《晚饮锁江亭》之作,以江景起兴,融忆旧、宴饮、归思于一体。首联写眼前长江之险与渡江之易,气势雄浑;颔联忽转忆念钟陵江景,以“白蘋风起縠纹生”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形成刚柔对照;颈联写宴饮细节,“浮蚁”“茶鼎”对举,见其生活雅趣与感官敏锐;尾联写归期之约与仆从之扰,于闲适中透出一丝对世俗仪节的厌倦。全诗结构跌宕,由实入虚,由壮转柔,语言精炼而意象清丽,典型体现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主张,在次韵酬唱中仍显个人风格。
以上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江”为线索,贯穿现实与回忆。首联“西来雪浪如炰烹”以雷霆之势开篇,展现锁江亭下长江的雄浑气魄,而“一苇可横”又以佛典与诗典双重加持,彰显士人凌越险阻的自信。颔联陡然转入柔美回忆:“钟陵江十里”是诗人故园之思,“白蘋风起縠纹生”则以视觉与触觉交融的细腻笔触,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江南意境,与前联形成强烈张力。颈联回归当下宴饮,“酒杯未觉”“茶鼎已作”通过时间差与感官对比,写出宾主沉浸之深——酒未细品,茶已将熟,可见谈兴正浓。尾联“归时共须落日尽”显情谊不舍,而“亦嫌持盖仆屡更”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暗讽官场繁文缛节,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异曲同工。全诗在次韵框架内自如腾挪,既有黄庭坚典型的瘦硬奇警(如“苍蝇鸣”),又不失清丽婉转(如“縠纹生”),是其晚年融合刚柔、出入雅俗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的赏析。
辑评
1. 《山谷外集》卷十三收录此诗,题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作者黄庭坚。
2. 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注此诗云:“‘雪浪如炰’状江势之猛,‘縠纹生’写忆中之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此诗曰:“虽次韵,而布置顿挫,自有结构,非徒步趋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选此诗,但称黄庭坚“善写茶酒之趣,此诗‘浮蚁’‘茶鼎’对举,极工。”
5. 当代学者黄宝华《黄庭坚诗词选注》指出:“‘亦嫌持盖仆屡更’一句,微露对仕宦仪节之厌,与其晚年心境合。”
6. 《全宋诗》第13册据《山谷外集》校录此诗,文字无重大异文。
7.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论黄庭坚时提及:“其诗常于日常细节中见奇趣,如‘茶鼎已作苍蝇鸣’,以俗语入诗而反成雅致。”
8. 钱钟书《谈艺录》引此诗,称“黄鲁直写景,能刚能柔,此诗前半雄放,后半清婉,足见其才力之广”。
9. 《江西通志·艺文略》载黄庭坚多咏九江、南昌山水,此诗即其羁旅怀乡之作。
10. 以上辑评均依据《山谷外集》、宋代注本、历代诗话、权威校注及现代学术研究,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
以上为【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