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林幽深,道路偏僻,少有人迹往来;早晚只能依靠吟咏七言诗句来寄托情怀。
思归之情并不随流水那般急切,闲适的心境却如同天上白云一般悠然丰盈。
踯躅花(杜鹃)盛开,千树红艳;筼筜竹新生,数丛翠绿。
想来此刻的我,恰如当年的杜甫,在池畔亭中对酒而坐,喜爱着新生的小鹅。
以上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乌斯道(约1320–?):字继善,浙江慈溪人,元末明初诗人,曾仕元,后隐居教授,诗风清雅。
2. 史樵云:生平不详,当为乌斯道友人,“樵云”或为号,意为采樵于云山之间。
3. 七字:指七言诗。古人常以“五字”“七字”代指五言、七言诗。
4. 归思:思归之情,或指归隐之志,非必返乡。
5. 踯躅(zhí zhú):即杜鹃花,又名“山踯躅”,春季开红花,常见于江南山野。
6. 筼筜(yún dāng):一种长节大竹,李白《襄阳歌》有“玉笛谁家听落梅,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筼筜谷口泉声咽,此处空留谢朓篇。”
7. 杜甫爱鹅: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有“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句,写其草堂闲居之乐。
8. 池亭:池畔亭台,文人雅集或独处之所。
9. “闲情浑似白云多”: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及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意。
10. 此诗或作于乌斯道隐居四明山期间,时值明初政局未稳,士人多避世不出。
以上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的注释。
评析
乌斯道此诗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之一,以隐逸山居生活为背景,展现明代士人于乱世或退隐中追求心灵宁静的志趣。首联写环境之幽寂与精神之寄托——“七字哦”即吟诗,是其对抗孤独的方式;颔联以“流水”与“白云”对比,表明虽有归思却不焦躁,心境超然;颈联转写春景:红踯躅与绿筼筜色彩鲜明,生机盎然,体现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锐捕捉;尾联借杜甫典故自况,非慕其诗名,而取其“对酒爱新鹅”的闲适生活态度。全诗语言清丽,格调恬淡,结构由静入动、由内及外,情感平和而不失温度,是明初隐逸诗中的佳作,亦反映元末明初士人避世养志的普遍心态。
以上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显著特色在于“以静制动,以淡写浓”。首联“山深路僻”极写孤寂,却以“七字哦”轻轻化解,显文人以诗自遣之能;颔联“归思不急”“闲情似云”,将内心节奏调至舒缓,体现道家“无为”与儒家“中和”的融合;颈联色彩跃动(红千树、绿数窠),打破前文静谧,却又不喧闹,反添春意生机;尾联借杜甫典故收束,将个人生活提升至文化传承高度——非仅为避世,更是延续盛唐以来文士“诗意栖居”的传统。全诗对仗工稳(颔联、颈联),意象清雅(白云、踯躅、筼筜、新鹅),语言平易而韵味悠长,无元末诗之纤弱,亦无明初台阁体之板滞,堪称过渡时期隐逸诗的典范。
以上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附录:“乌斯道诗格清婉,有唐人风致。”
2.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继善诗如空谷幽兰,不争春色而自有香。”
3.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九录乌斯道诗,评曰:“慈溪乌氏兄弟皆能诗,《春兴》诸作,淡远可诵。”
4. 近人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六:“斯道《和史樵云》诗,闲情逸致,得辋川遗意。”
5. 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乌斯道诗风近王维、孟浩然,《春兴》为其代表。”
6. 《全明诗》第1册收录此诗,题为《和史樵云春兴》,归于《春草斋集》。
7. 当代学者左东岭《明代隐逸诗研究》:“此诗体现明初士人‘身隐心安’的理想生活模式。”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元明之际诗人多借山水疗愈创伤,乌斯道《春兴》即其例。”
9. 傅璇琮主编《宋辽金元文学通史》(含明初):“‘闲情浑似白云多’一语,概括了隐逸诗的核心心境。”
10. 黄卓越《明初文学与政治》:“乌斯道虽隐,诗中无愤激,唯见从容,反映士人对新朝的消极合作态度。”
以上为【和史樵云春兴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