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今日南风吹来,搅乱了庭院前的竹林。
竹枝高低起伏,仿佛应和着乐曲的节奏,竹叶相互摩擦,如同刀剑相击。
萧瑟如风雪将至之景,竹子虽可被摧折,却不可受辱。
待风停天晴,竹子又恢复原态,柔美地舒展着青翠如玉的身姿。
故园如今还剩下什么?只有秋雨中荒废篱边的菊花。
我所敬重的竹君是否依然健旺?待我归去,为南窗前那一片绿意清扫尘埃。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翻译。
注释
1. 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此为一组诗,共四首,分别咏御史台院中的榆、槐、竹、柏四种树木,本诗为其中咏竹的一首。
2. 南风——从南方吹来的风,此处暗示气候温暖或风势较强。
3. 低昂中音会——竹枝随风起伏,仿佛合乎音律节拍。“中音会”指符合音乐节奏。
4. 甲刃纷相触——形容竹叶相互摩擦之声如兵器相击,突出风中竹声之清厉。
5. 萧然风雪意——虽非寒冬,但风中竹影萧瑟,有如风雪压境之感。
6. 可折不可辱——化用《礼记·檀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意,强调气节高于生命。
7. 风霁——风停天晴。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8. 猗猗散青玉——形容竹子修长柔美的样子。“猗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青玉:比喻竹色青翠如玉。
9. 故山——故乡之山,代指家乡或旧居。
10. 此君——古人称竹为“此君”,典出《世说新语》:“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对竹的喜爱与敬重。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写庭院竹影在风中的姿态,抒发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对故乡、旧居生活的深切怀念。苏轼以“竹”自喻,强调其“可折不可辱”的气节,正是士大夫精神的体现。全诗由眼前景起兴,转入对故山的追忆,情感由动而静,由外而内,结构自然流转。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有动态描摹,又有哲理升华,体现了苏轼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核心意象,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苏轼在仕途困顿中坚守节操的精神风貌。开篇以“南风”引动竹林,描绘出竹枝摇曳、竹叶交击的生动画面,“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一句,既写视觉之态,又写听觉之声,赋予自然景象以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金属般的冷峻气质。随后笔锋一转,由形入神,提出“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将竹的物理特性升华为人格象征——即使遭遇摧折,亦不失其高洁本性,这正是苏轼屡遭贬谪而志节不改的真实写照。后四句转入抒情,由眼前之竹联想故园秋菊荒落,对比之中更显孤寂与思念;末句“归扫南轩绿”,寄托归隐之愿,含蓄而深情。全诗情景交融,刚柔并济,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是苏轼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随意挥洒,自然高妙,不假雕饰而意味深长。”此诗正体现其“自然高妙”之特色。
2. 清代纪昀评苏轼《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云:“托兴幽微,语浅意深,尤以《竹》一首最为沉郁。”(见《瀛奎律髓汇评》)
3. 《唐宋诗醇》评曰:“写竹而寓坚贞之操,风骨凛然,非徒模写物态而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称其“有比兴之义,非止写景”。
5.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言:“苏轼爱竹,因其虚心有节,正如其人。”可为此诗人格寄托之旁证。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