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丞相祠堂之下,将军古树之旁,
炽热的云霞中,荔枝如火焰般红实累累,仿佛承接着天降的甘露琼浆。
熟透的果实呈现出烂漫的紫色,率先低垂;高处的红果远远悬挂,格外显扬。
这甘美的果实分赐遍及侍从之人,甚至连地位卑微的“黑衣郎”也得以共享。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荔支:即荔枝,古代亦作“离支”“丽支”,南方佳果。
2. 丞相祠堂:可能指蜀地诸葛亮祠堂,此处借指岭南某地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祠庙,用以烘托环境的庄重。
3. 将军大树:典出《后汉书·冯异传》,冯异被称为“大树将军”,此处借指古老高大的树木,亦暗含历史沧桑之感。
4. 炎云:炎热的云霞,形容南方暑气蒸腾的气候。
5. 骈火实:骈,成串并列;火实,比喻荔枝果实红艳如火。
6. 瑞露酌天浆:瑞露,吉祥之露;天浆,仙人所饮的玉液,此喻荔枝汁水清甜如琼浆。
7. 烂紫:形容荔枝成熟时颜色由红转深紫,极为鲜丽。
8. 高红挂远扬:高处的红果悬挂在枝头,远远可见,张扬醒目。
9. 分甘遍铃下:“分甘”出自《后汉书·明帝纪》“分我一杯羹”,意为分享甘美之物;铃下,本指将帅帐前侍卫,此处泛指身边下属或卑微之人。
10. 黑衣郎:原指衙役、差吏等穿黑衣的低级官吏或仆从,此处代指身份卑微者。典出《南史》等,亦有“黑衣宰相”之说,但此处取其卑微义。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食荔支二首(其一)》是苏轼贬居岭南期间所作,借咏荔枝抒写身处逆境却仍能自得其乐的情怀。诗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开篇,将平凡的荔枝置于“丞相祠堂”“将军大树”的庄严语境中,赋予其文化厚重感。中间写荔枝之色、形、味,极尽华美之辞,而结句“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则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不分贵贱的仁者胸怀。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美,寓情于物,展现了苏轼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题为“食荔支”,实则借物抒怀,气象宏大。首联以“丞相祠堂”“将军大树”起笔,将寻常风物置于历史人文背景之中,顿增厚重感,也暗示诗人虽处贬谪之地,心仍系家国。颔联极写荔枝之珍美,“炎云骈火实”描绘出岭南盛夏烈日下荔枝成串如火的壮观景象,“瑞露酌天浆”则以神话笔法渲染其甘美非凡,近乎天赐。颈联“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对仗工整,色彩浓烈,视觉层次分明,既有低垂熟透之态,又有高悬耀目之姿,生动传神。尾联“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是全诗精神所在——不仅写出与人共享的喜悦,更体现一种平等仁爱的情怀。苏轼身处逆境而不怨天尤人,反能品味生活之美,并愿与底层共甘苦,正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清新,意境开阔而情感真挚,堪称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带烟霞,气含今古,非徒咏果而已。”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十:“起手便有格局,非俗手所能。‘分甘’二句,仁者之言也。”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四句写景极工,后四句寓意深远,格调自高。”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以大手笔写小题目,故不觉其纤巧。‘丞相’‘将军’衬出荔支之贵,末句又归于平易近人,真大家手段。”
5. 钱钟书《宋诗选注》:“借历史遗迹映衬风物,结处推恩及下,见坡公胸次。”
以上为【食荔支二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