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门外的橘花依然鲜艳明亮,墙头的荔枝果实已经色彩斑斓。
树林幽暗、草木茂密、人迹罕至之处,我卷起帘子,斜倚枕上,静静地躺着欣赏远处的山景。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的皪(dí lì):鲜明、明亮的样子,常用来形容花朵色泽鲜亮。
2. 斓斑:色彩错杂绚丽的样子,此处形容荔枝果实渐熟时的斑斓色彩。
3. 树暗草深:树木浓荫蔽日,野草丛生,形容环境幽深僻静。
4. 卷帘:将窗帘或门帘卷起,以便观景或通风。
5. 攲(qī)枕:斜靠着枕头,形容随意闲适的姿态。
6. 卧看山:躺着欣赏远处的山色,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7. 三月二十九日:具体日期,可能为诗人某年旅居或贬谪期间的纪实之作。
8. 橘花:柑橘类植物的花,春季开放,洁白芳香。
9. 荔子:即荔枝,岭南常见果树,三四月间开花结果,五六月成熟。
10. 门外、墙头:分别指庭院外与院墙之上,点明观察视角由近及远,空间层次分明。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三月二十九日所作,描绘了初夏时节南方庭院静谧优美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简洁清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闲适自得的生活图景:橘花绽放、荔果初熟,春意未尽而夏景已临;在幽深静谧的环境中,诗人卷帘卧看青山,心境恬淡超然。全诗意境空灵,语言质朴自然,体现了苏轼晚年寄情山水、安于林下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虽无强烈情感抒发,却于平淡中见深远,是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风格的体现。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精炼,却意境完整,画面感极强。首句“门外橘花犹的皪”,写视觉之明丽——橘花洁白耀眼,尚处盛放之时,透露出春光未老的气息;次句“墙头荔子已斓斑”,笔锋一转,写荔枝初结、果色斑斓,暗示夏日将至,物候推移。两句对仗工整,色彩对比鲜明,“犹”与“已”二字暗含时间流转之意,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后两句转向人物活动与心境描写:“树暗草深人静处”,不仅写出环境的幽深寂静,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卷帘攲枕卧看山”则刻画出诗人闲适自若的姿态。一个“卧看”既是对山景的凝望,也是心灵的放松与寄托。此句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苏轼更为从容平和,不带刻意追求,纯属自然流露。
整体而言,此诗融合了南方风物特色与士大夫的闲适情怀,语言清新而不雕琢,情感内敛而意味悠长,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真味”的美学追求。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校注者评:“此诗作年难确考,然从风物观之,当为惠州或儋州时期所作,写岭南春末夏初之景,语极清丽。”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提及此类小诗:“东坡晚年多有此等随笔小构,不事雕饰,而神韵自足,盖胸中旷达,触处成趣。”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绍圣二年(1095)三月,轼在惠州,尝作多首纪日诗,此类作品多写日常景物,寄寓恬淡之情。”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简驭繁,借橘荔点明时令,以‘卧看山’收束全篇,静中有动,俗中见雅,乃东坡寓居岭海时心境之真实写照。”
以上为【三月二十九日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