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灵隐寺前,天竺山后,两条溪涧春水奔流,汇入飞来峰下的幽谷。不知那泉水从何处涌出,跳跃着冲过山谷,声如奔雷。它看似无情却似有意,谁能知晓其心意?偏偏在冷泉亭下盘旋回绕,流连不去。我在杭州共六百日,虽曾到山中暂住,却未能久留。如今你将要隐居灵隐,穿着粗布衣裳,脚踏草鞋,随僧人吃素菜度日。若你能为冷泉守护一百天,便胜过在朝中做官多年、积功升至宰相之位。
以上为【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听说林夫(苏轼友人)打算自行迁居到灵隐寺居住。
2. 戏作:戏谑之作,带有玩笑意味的诗作。
3. 灵隐前,天竺后:指灵隐寺位于飞来峰前,背靠天竺山。
4. 两涧春淙一灵鹫:两条山涧春水潺潺,汇聚于飞来峰(即灵鹫峰)。灵鹫,即灵鹫峰,佛教圣山,此处借指飞来峰。
5. 跳波赴壑如奔雷:形容水流湍急,浪花飞溅,落入深谷之声如雷鸣。
6. 无情有意两莫测:泉水看似无情,却似有意徘徊,难以揣测其意。
7. 冷泉亭:位于灵隐寺前,冷泉之上,为古代名胜,白居易曾建亭于此。
8. 我在钱塘六百日: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约两年,合六百余日。
9. 山中暂来不暖席:指自己虽游历山寺,但停留短暂,坐席未暖即离去。
10. 二十四考书中书:唐代宰相考绩制度,每三年一考,二十四考即七十二年,极言为官长久,终至宰相高位。此处反用,谓不必追求高官厚禄。
以上为【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为友人林夫拟迁居灵隐寺而作的戏谑之作,表面轻松诙谐,实则蕴含深意。诗中借山水之灵秀与仕途之劳顿对比,表达对自然清静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官场生涯的超然态度。苏轼以“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作结,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自身人生理想的投射:真正的价值不在功名利禄,而在心灵的自由与山水的契合。
以上为【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议论。开篇以“灵隐前,天竺后”点明地理环境,继而描绘双涧奔流、飞泉跳壑的壮美画面,笔力雄健,声色俱备。“不知水从何处来”一句,既写实景之神秘,又暗喻人生出处难测。冷泉之“萦回”,拟人化地赋予自然以情感,与人心呼应。后四句转入人事,苏轼回忆自己在杭为官虽久,却未能真正归隐山林,语气中略带遗憾。末二句陡转,以夸张对比收束:只要能守护冷泉百日,便胜过一生苦求功名。这种价值判断极具苏轼特色——崇尚自然,轻视利禄,追求精神自由。全诗语言洒脱,节奏明快,寓庄于谐,是典型的东坡式哲理小品诗。
以上为【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一引查慎行曰:“此诗以山水之清幽,衬仕宦之劳扰,寓意深远。‘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二语,真可作隐者座右铭。”
2. 《纪评苏诗》载纪昀评:“语涉游戏,而意实沉著。东坡每于戏语中见襟抱,此类是也。”
3. 《宋诗钞·东坡集》评:“写景清绝,寓意超然。末二句翻用唐人‘二十四考中书令’典,机锋凛然,足破世间痴妄。”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此诗作于熙宁七年离杭时,林夫或即林希,其人后仕显贵,东坡此语或有讽意存焉。”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以冷泉比心泉,以百日抵二十四考,东坡之旷达,尽在此十四字中。”
以上为【闻林夫当自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