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西南归途遥远而萧索,倚靠栏杆魂魄飞散难以招回。
原野辽阔牛羊与雁鸭混杂,天地绵延草木连接云霄。
朦胧水汽漂浮在山脚,荡漾春风拂弄着麦苗。
谁让我贪恋官职轻易离乡,此身无法实现渔樵终老的愿望。
以上为【题宝鸡县斯飞阁】的翻译。
注释
1. 宝鸡县:今陕西宝鸡,宋代属秦凤路
2. 斯飞阁:阁名,取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翚斯飞”
3. 雁鹜:雁与野鸭,常混群栖息
4. 山麓:山脚
5. 去国:离开故乡
6. 渔樵:捕鱼砍柴,指隐逸生活
以上为【题宝鸡县斯飞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苍茫笔触勾勒宦游者的乡愁,通过“西南归路”的空间阻隔与“倚槛魂飞”的精神彷徨,构建出仕途与归隐的深刻矛盾。诗中“野阔牛羊”的混沌图景与“天长草树”的无限延伸,在宏阔自然中反衬个体渺小,尾联“爱官轻去国”的自责与“无计老渔樵”的憾恨,将地理距离转化为永恒的精神乡愁。
以上为【题宝鸡县斯飞阁】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嘉祐七年(1062)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期间,是其早期七律的代表作。首联以“西南归路”起兴,既实指蜀道艰险(宝鸡位于入蜀要冲),更暗含《楚辞·招魂》“魂兮归来”的文学传统;“倚槛魂飞”的意象,将庾信《哀江南赋》“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沉痛转化为具身化的空间体验。中二联写景极见功力:“野阔牛羊同雁鹜”打破生物分类秩序,以混沌美学展现关中平原的原始苍茫,与王维“白水明田外”的精致构图形成鲜明对比;“天长草树接云霄”则通过垂直空间的无限拉伸,创造天人相接的宇宙意识。颈联“昏昏水气”与“泛泛春风”的叠词运用,既得《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的朦胧意境,又以“弄麦苗”的拟人笔触暗含《孟子》“芒芒然归”的农耕理想。尾联“谁使”的诘问如闪电划破长空,将范仲淹“处江湖之远”的仕隐辩证推向存在层面,在“爱官”与“去国”的价值冲突中,提前预示了后来“乌台诗案”的人生困境。
以上为【题宝鸡县斯飞阁】的赏析。
辑评
1. 宋·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野阔牛羊同雁鹜’一联,从《敕勒歌》化出,而悲怆过之,已见蜀道诗先声。”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嘉祐中作,犹带唐音,‘昏昏水气浮山麓’似许浑,‘泛泛春风弄麦苗’似乐天。”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谁使爱官轻去国’与后来《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同一意绪,可见东坡出世之思早植根于凤翔时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通首清气盘旋,结语作缚虎力,为后半生伏脉。”
以上为【题宝鸡县斯飞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