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未能在朝阳岩前结庐而居,但可从高处俯瞰江水,距离约有百步之遥。
春日的泉水从石洞中潺潺涌出,如乳汁般流淌,岸边青沙白石半被积水淹没。
离开渡口不过两三天,竟不知江水已暴涨至仿佛充盈天际。
远远望去,江面横流汹涌,令人不敢渡过,而岩口处却仍有渔人正用鱼网捕鱼。
以上为【观大水望朝阳岩作】的翻译。
注释
1. 朝阳岩:地名,位于今湖南永州零陵区潇水西岸,为唐代元结所命名,历代文人多有题咏。
2. 不结庐:未能在此建屋居住,表达遗憾之情。
3. 下眺:从高处向下望。
4. 百步馀:约一百多步的距离,形容离江较近但未临水。
5. 春泉溅溅:泉水流动发出的声音,形容水流细小而活泼。
6. 乳窦:形如乳头的石洞,指山岩中涌出泉水的小洞穴。
7. 洿途:积水淹没道路,“洿”同“污”,此处指低洼处积水。
8. 津头:渡口。
9. 天墟:天空的尽头,极言江水上涨之高,仿佛连接天际。
10. 罾(zēng)鱼:用方形鱼网捕鱼,罾为古代一种支架式捕鱼工具。
以上为【观大水望朝阳岩作】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观大水望朝阳岩作》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江水暴涨时的自然景象,并融入了诗人对人事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全诗由近及远,由景入情,先写岩前之景,再写江水之变,最后以渔人罾鱼收束,动静相宜,对比鲜明。诗中“不到津头二三日,谁知江水涨天墟”一句,既写出自然变化之迅疾,也暗含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之叹。末句写渔人不避险境,照应前文“不敢济”,更显其从容与执着,或寓含诗人对坚韧生活者的敬意。整体风格冲淡自然,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和、洞察世情的特点。
以上为【观大水望朝阳岩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借观水抒怀,情景交融。首联点明地点与视角,“不结庐”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颔联描写近景,春泉、乳窦、青沙、白石构成一幅清幽画面,然而“半洿途”已暗伏水势渐涨之象。颈联陡转,写江水暴涨之迅猛,“涨天墟”夸张而形象,展现自然之力的不可预测。尾联以“不敢济”与“有人罾鱼”形成强烈对比:众人畏水而退,渔夫却逆流作业,凸显人与自然抗争中的勇气与生存智慧。全诗语言简练,层次分明,由静而动,由景生情,在平凡景象中寄寓哲思,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观大水望朝阳岩作】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七注:“此诗作于绍圣年间贬惠州途中,经永州所作。”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四十:“写景如画,末语尤见胸次。”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提及:“苏子瞻晚年山水小诗,多寓人生感慨,此篇亦然。”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通过江水暴涨的突变,表现自然界不可测的力量,反衬人类活动的执着,意境深远。”
5.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载:“起结俱淡,中藏波澜,是东坡冲和之作。”
以上为【观大水望朝阳岩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