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坐堂理政,席未暖便起身;
回家后闭门静居,整日闲散无事。
卧中听闻客人到来,急忙迎客以致鞋都穿倒了,
双眼还朦胧着,残留着睡意。
城东的泗水步行即可到达,
路经百步洪,河水翻腾如雪般洁白。
怎能得到青丝缰绳牵骏马,
在柳荫下踏波飞驰,激起浪花?
马儿奋力跃起,三丈高、两蹄腾空,
扬起颈毛长声嘶鸣,声音响彻天际。
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早已消退,
只忆起当年沿嘉陵江绕行剑门关的情景。
剑门关大道车马畅通,
你本可前往却选择不走,归去又有何难?
山中的老友想必会大笑,
问我:筑屋种柳的日子,何时才能回来?
以上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颜长道:颜复,字长道,北宋学者,与苏轼兄弟交好。
4. 百步洪:又称彭城洪,在今江苏徐州东南,泗水激流处,以险峻著称。
5. 平明坐衙:清晨到官署处理公务。
6. 不暖席:形容办公时间短暂,席未暖即离去,言政务繁忙或心不在焉。
7. 闭阁:关闭官署之门,指退居休憩。
8. 倒屣迎: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典出《三国志·王粲传》,形容礼贤下士。
9. 蒙笼:朦胧,睡眼惺忪的样子。
10. 青丝络骏马:用青丝制成的缰绳驾驭良马,象征自由驰骋的理想生活。
11. 蹙踏飞波:踏碎波浪,形容马奔驰于水边之迅疾姿态。
12. 奋身三丈两蹄间:形容马跳跃之高,腾空三丈,仅凭两蹄发力。
13. 振鬣:抖动颈上的长毛,常用于描写骏马雄姿。
14. 声自乾:声音嘹亮至极,仿佛能穿透干燥的天空,极言其响亮。
15. 少年狂兴:指年轻时豪放不羁的志向与激情。
16. 嘉陵绕剑关:指苏轼早年入蜀赴任途中所经之路线,嘉陵江环绕剑门关。
17. 车方轨:车辆并行,道路宽阔通畅,比喻仕途坦荡。
18. 筑室种柳:化用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象征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
以上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之作,记述游历之景与人生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融入仕途倦怠、故园之思与人生迟暮之叹。前半写日常闲散生活与待客之真率,中段以奔马喻昔日豪情,后转而抒发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悲,末以故人笑问收束,含蓄表达归隐之愿。全诗情感跌宕,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与内省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写官场生活的机械与内心的疏离,“不暖席”与“闭阁闲终日”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对仕宦的倦怠。随即以“倒屣迎”“蒙笼睡色”等细节刻画出诗人率真自然的一面,富有人情味。转入写景,“泗水步可到”“河洪翻雪白”,寥寥数语勾勒出百步洪的壮阔景象,为下文驰骋想象铺垫。
“安得青丝络骏马”一句陡起奇想,由静入动,借骏马奔腾抒发内心久抑的豪情。马之“奋身三丈”“振鬣长鸣”,实乃诗人自我精神的投射,是青春热血的回响。然笔锋一转,“少年狂兴久已谢”,直陈年华老去、壮志难伸之痛,唯余记忆中的蜀道山水。
结尾以“君自不去归何难”反诘,暗含对友人未能归隐的惋惜,亦自责自嘲。最后一句借“山中故人”的笑声发问,将归隐之思托于他人之口,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洗练,意象雄健而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由豪放转向沉郁的风格演变。
以上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七:“此诗情景交融,由闲适而入豪宕,复归于怅惘,章法井然,气脉贯通。”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奋身三丈’二语,有龙跳虎卧之势,非坡公不能道。”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晚岁诗多带感慨,此篇以马喻志,以柳寓归,寓意深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处闲冷,中幅忽作奔放语,结以一笑,妙在不尽。”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把日常生活细节与深沉的人生感喟结合,此诗尤为典型。”
以上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