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鸡一叫就起来,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来,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跖一类的人。想要知道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罢了。”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五节 】的翻译。
注释
孳孳(zī zī):不懈怠的样子。
跖(zhí):人名,春秋时期郑国的大盗。
间(jiàn):不同。
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貌,《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舜:五帝之一,儒家圣王典范,《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跖:春秋大盗,《庄子·盗跖》“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间:差别,《论语·先进》“师也过,商也不及”宋注:“过不及之间”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五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以对比手法揭示道德哲学的根本命题。孟子通过“鸡鸣而起”的共同起点与“为善”“为利”的不同取向,构建了二元对立的价值坐标系。其精妙处在于指出舜与跖的行为表象相似性(皆“孳孳”)与动机本质差异性(“善”与“利”),从而将道德评判标准从外在行为深化到内在动机层面,开创了儒家“动机伦理学”的先声。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五节 】的评析。
赏析
同样都是辛苦忙碌,动机不同,出发点不同,便有凡圣之别。所谓“义”,应兼指仁义礼智,也就是孟子这里讲的“善”。孟子更进一步,而将“利”与“盗跖”联系在一起,这就有些过分了。
正确的义利观,应是义利兼得,先义后利,而不是把义利对立起来。
这段论述的深刻性体现在三个维度:理论建构上,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命题发展为完备的心性学说,为后世“天理人欲”之辨奠定基础;修辞艺术上,运用“同一行为-不同动机”的平行结构,在相似性中凸显差异性,产生强烈的思辨张力;实践智慧上,通过舜/跖的极端对比,揭示日常行为中潜藏的道德抉择,使高深哲理具象化为生活选择。全章在33字中完成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的哲学飞跃,堪称微言大义的典范。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五节 】的赏析。
辑评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章言善利之间,相去不远,乃王霸义利之分辩。舜跖之异,正在此处,学者不可不谨。”
清·焦循《孟子正义》:“孟子此节最足唤醒人心,同一孳孳,而趋向迥别,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近代·钱穆《孟子研究》:“舜跖之分在利与善之间,此‘间’字极可玩味,非截然对立,乃心念转动之几微处,与阳明‘知行合一’之旨相通。”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五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