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吉祥寺里繁花似锦,堆叠如云,前年赏花时盛况空前,令人难忘。寺中僧人劝我清明时节前来赏花,那时腰鼓齐鸣,百面鼓声如春雷滚滚,乐曲奏罢,花儿仿佛也随之绽放。我曾骑马从沙河塘上插花归来,醉倒途中,连吴地的孩童都笑我癫狂,哪里料到如今两鬓已斑白衰老。如今城西古寺早已荒芜,淹没在野草之中,只有一位僧人闭门独居,亲手栽种花卉,将千枝万叶精心修剪成各种姿态。其中有一丛花尤为奇特,像玛瑙盘中盛着金丝雕琢的酒杯。而我正持斋吃素,面对如此美景却不能饮酒,花儿恐怕也会对我心生疑惑。昨夜突降冰雹,大如李子和梅子,打得红花凋残、绿叶暗淡,令人叹息悲哀。
以上为【惜花】的翻译。
注释
1. 惜花:爱惜花朵,亦寓有怜惜美好事物易逝之意。
2. 吉祥寺:宋代杭州著名佛寺,位于西湖附近,为文人游赏胜地。
3. 锦千堆:形容花朵繁盛如锦绣堆积。
4. 腰鼓百面如春雷:描写节庆时击鼓助兴的热闹场面,腰鼓为古代打击乐器。
5. 打彻凉州:指完整演奏《凉州词》一类边塞乐曲,“彻”为奏完之意。
6. 沙河塘:杭州地名,唐代以来为繁华街区,多植花木。
7. 吴儿咍(hāi):吴地少年讥笑。咍,讥笑之声。
8. 双鬓摧:两鬓斑白,形容年老。摧,损毁,引申为衰老。
9. 没蒿莱:被野草淹没,形容寺庙荒废。
10. 夜来雨雹如李梅:昨夜下起冰雹,大小如李子和梅子,喻灾祸突至,摧残美好。
以上为【惜花】的注释。
评析
《惜花》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借赏花之景抒发人生感慨,融合了今昔对比、物我交融与禅意哲思。诗以“惜花”为题,实则不仅惜花之凋零,更惜时光之流逝、人生之无常。全诗结构清晰,由回忆盛景转入现实荒凉,再聚焦一花之奇美,最终归于夜雨雹摧花之哀叹,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富于形象,鼓声如雷、花自开、雹如李梅等比喻生动传神。诗中既有豪放洒脱的往昔追忆,又有老境颓唐的深沉感伤,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悲凉”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惜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花”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今昔对照展现诗人对生命与美的深刻体悟。开篇回忆吉祥寺赏花盛景,鼓乐喧天、花团锦簇,极写昔日之豪情逸兴;中间插入醉归被笑的细节,凸显青年时代的疏狂不羁。而“岂知如今双鬓摧”一句陡转直下,带出岁月无情的主题。后半写古寺荒芜、僧人独栽花木,既见世事变迁,又暗含禅意——繁华终将归于寂静,唯有静心者能守护美之本真。特别是一丛花“如马瑙盘盛金缕杯”,极尽工巧之誉,却紧接着诗人因斋戒不饮,花亦“应猜”,拟人手法使花具灵性,也反衬出人之拘束与无奈。结尾“夜来雨雹”突如其来,红残绿暗,呼应“惜”字,将个体哀感升华为对一切美好短暂性的普遍悲悯。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节奏跌宕,意境深远,堪称苏轼晚年感怀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惜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相生,今昔对照,语浅而意深,可见坡公老笔益苍。”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起势豪宕,中幅凄婉,结语惨然。花之荣悴,即人之盛衰,非徒咏物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打彻凉州花自开’,奇想;‘对花不饮花应猜’,妙悟。末二句悲慨入神,读之令人黯然。”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苏诗往往以俗为雅,以常语发奇趣。如‘醉倒不觉吴儿咍’‘花应猜’之类,皆看似不经意而实经锤炼。”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作年虽未确考,然从‘双鬓摧’‘没蒿莱’等语观之,当为晚期贬谪后所作,寄托身世之感甚深。”
以上为【惜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