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去年,我与子野同游逍遥堂。太阳将落时,我们一同沿着西山叩访罗浮道院,到达时已是二更天了。于是便留宿在西堂。今年我独居儋耳,子野又来了。
回忆往昔欢聚之地,如今寒窗独对,难以入梦。
当年谈笑风生,惊动半夜,风雨中灯影摇曳,长檠黯淡。
清晨鸡鸣回荡在山巅,寺钟声穿透霜晨的寂静。
如今哪里还能再见那样的情景?仿佛已隔三生,恍如隔世。
以上为【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復来,】的翻译。
注释
1. 子野:指张师厚,字子野,苏轼友人,生平不详,或为道士或隐士,常与苏轼交游。
2. 逍遥堂: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某处道观或园林中的堂舍,亦可能为泛称清幽之所。
3. 罗浮道院:道教宫观,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县,为道教第七洞天,此处或为泛指南方道观,未必确指罗浮山本观。
4. 二鼓:即二更,约今夜9点至11点之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分五鼓。
5. 西堂:寺院中西部的房舍,常为僧人或客人住宿之处。
6. 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此,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北归。
7. 寒窗:喻孤独清冷的居所,非实指窗户寒冷。
8. 长檠(qíng):高大的灯架,代指灯烛。檠,灯台。
9. 山椒:山顶,山巅。椒,山顶之意,非指花椒。
10. 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此处极言往事遥远,如同隔世。
以上为【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復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时所作,追忆与友人子野(张师厚)昔日同游之乐,抒发今昔之感与孤寂之情。诗以“往岁”与“今岁”对照,通过今昔境遇的巨大反差,凸显诗人身处天涯、老病孤栖的悲凉。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于平淡中见沉痛。末句“仿佛似三生”极言时间之久远与人事之沧桑,令人唏嘘。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復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今昔对比为基本结构,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首联“往岁追欢地,寒窗梦不成”,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昔日欢聚之地,今日却只能在孤寂中辗转难眠。“追欢”二字蕴含无限怀念,“梦不成”则道出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颔联“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以生动细节再现当年夜话情景:谈笑之声惊破深夜,风雨吹打着灯烛,光影摇曳,氛围温馨而热烈。此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极具画面感。颈联“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转写清晨景象,鸡鸣破晓,钟声穿霜而来,清冷空灵,既写实景,又烘托出山居的幽静与超然。尾联“只今那复见,仿佛似三生”,陡然跌入现实,感叹旧景难再,友情难续,以“三生”作比,将今昔之隔推向时空的极致,情感达到高潮。全诗语言简淡,不事雕琢,却情意绵长,体现出苏轼晚年诗歌“绚烂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尤其在贬谪绝域的背景下,此诗更显其精神寄托之深。
以上为【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復来,】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写往昔游宴,情景宛然,而‘寒窗梦不成’一句,足令读者同其凄恻。”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平淡,而感慨弥深。‘仿佛似三生’五字,包孕无穷,非老于世故者不能道。”
3. 《历代诗话》卷六十引纪昀评:“前四句追忆,后四句感今,结构井然。‘风雨暗长檠’写夜景入微,‘钟鸣霜外声’尤得清绝之致。”
4. 《瓯北诗话》卷五载赵翼语:“东坡晚年在儋州诗,多凄怆之作,然不露怨尤,惟以冲淡出之,如此诗是也。”
5. 《唐宋诗醇》评:“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自然动人。结语悠然不尽,有遗世独立之思。”
以上为【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復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