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近年来愈发觉得此生虚浮,又来到三吴之地纵情漫游。
忽然遇见东平孟君子,竟如梦中相对共话黄州旧事。
以上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的翻译。
注释
孟震:字仰之,东平人,苏轼故交,时任常州通判
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泛指苏南浙北
东平:山东东平,孟震籍贯
黄州:湖北黄冈,苏轼元丰三年至七年贬谪地
以上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时空叠印手法浓缩人生感悟。首句“此生浮”三字奠定全诗基调,既指物理层面的漂泊(苏轼时年59岁,正经历晚年频繁的贬谪迁徙),又暗含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第二句“又作”与“浪漫游”形成矛盾修辞,在无奈的迁徙中强作洒脱。后两句通过“忽见”的戏剧性相遇,将“东平孟君子”与“黄州”记忆并置,使当下游历与元丰三年(1080)谪居黄州的苦难记忆产生时空共鸣,展现苏轼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的非凡能力。
以上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的独特价值在于三重对话的建立:与自我的对话中,“转觉此生浮”体现晚年苏轼对“人生如寄”命题的深刻体认;与故人的对话中,“梦中相对”既写他乡遇故知的恍惚感,又暗含对共同经历的历史回望;与命运的对话中,“说黄州”将曾经的苦难转化为当下的谈资,实践了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超然境界。全诗在28字中完成从生命感慨到历史记忆的跳跃,表面平淡的叙述中蕴藏着惊涛骇浪的情感容量,“忽见”与“梦中”的虚实相生,正是苏轼晚年诗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的赏析。
辑评
宋·施元之《施注苏诗》:“此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北归途中,‘说黄州’三字包含无数辛酸,然出以淡语,益见胸次澄澈。”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绝句至此,直是化工,一‘浮’字道尽平生,结语黄州旧事,却用‘梦中相对’四字托起,真妙于语言。”
王水照《苏轼选集》:“诗中‘浮’字与‘浪漫游’形成张力,后二句通过黄州记忆的闪回,构建起超越线性时间的心理空间,是苏诗晚年境的代表作。”
以上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