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
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
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
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
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
翻译
光辉显赫的帝王都城,声名显赫的名士奔走其间。
可叹你为何独居闭门,静观万物之变迁。
微小草木何足观赏?你却独独观之不倦。
将牵牛花与葵花、蓼草,都采撷纳入诗卷。
我听说东山的谢安石,携美女置酒纵情宴欢。
富贵之念未能忘怀,借声色暂且自我排遣。
你如今却反其道而行,顺着时令看瓜蔓伸展。
怀藏才德本自珍贵,种植兰草何必计较田亩之宽。
我终将归隐到你的居处,切勿嗟叹岁月已晚。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东山傅:指东晋谢安,隐居东山时携妓游宴,后出仕建功
燕婉:语出《诗经》,代指美女
艺兰:种植兰花,屈原《离骚》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怀宝:双关语,既指才德,又暗合苏辙名“辙”取自“君子藏器于身”
瓜蔓:化用《诗经·绵》“绵绵瓜瓞”,喻自然生机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境界:京城士大夫的功名追逐与子由的园中观物。苏轼以谢安典故反衬其弟超脱富贵的品格,末句“怀宝自足珍”既是对子由才德的肯定,也是苏轼自身价值取向的投射。全诗在平淡叙述中暗含深沉的人生思考,将草木观察升华为生命哲学的体现,展现出宋代士人“内圣”境界的追求。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诗中“闭门观物变”与“赫赫走群彦”形成空间性的内外对照,而谢安典故与子由现况构成时间性的古今映照。苏轼以“牵牛葵蓼”等寻常物象解构传统雅俗界限,在瓜蔓兰畹间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尾联“吾归于汝处”突破唱和诗惯例,直抒归隐之志,使全诗从观物诗提升为生命宣言。这种将日常书写与哲学思考融合的手法,正是苏诗“旷达”风格的具体呈现。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孔凡礼《苏轼年谱》系此诗于熙宁十年(1077),时苏轼与苏辙同在徐州,为“园中草木”唱和系列之作。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观物变’三字为一诗之眼,在汴京名利场外开辟出哲学观照的园林世界。”
日本学者山本和义《诗人与造物》认为:“苏轼通过否定谢安式的声色派遣,建构起以草木为媒介的文人精神栖居方式。”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指出:“末二句的归隐承诺,实为乌台诗案前苏氏兄弟‘夜雨对床’理想的重要文学见证。”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