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那天正感到酒后口渴,想喝茶便随意敲开了人家的门,没想到这竹林深处竟是隐居的仙人之村。
早已听说占卜已能传达神明言语,如今更亲眼见到如龙蛇般灵动飞舞的笔迹。
面容憔悴、身形枯槁的屈原若见此景定会自嘲,而道之所在,只需目光相接便能领悟,岂不温暖人心?
回到家中独自扫净空斋躺卧,仍担心那微妙玄言会潜入梦中。
以上为【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的翻译。
注释
1. 是日:这一天。
2. 野人汪氏之居:乡野之人姓汪的住所。“野人”指乡民或隐士。
3. 神降于其室:有神灵降临在他家中,古代常称异人或自称神仙者为“神降”。
4. 天人李全,字德通:自称“天人”的神异人物,名李全,字德通。可能是虚构或民间传说人物。
5. 篆字:篆书,古文字体,此处特指“天篆”,即神仙所用的文字。
6. 天篆:道教术语,指天上神仙使用的文字,凡人难识。
7. 酒渴思茶漫扣门:因饮酒后口渴想喝茶,于是随意敲门求助。“漫”意为随意、不经意。
8. 龟策通神语:用龟甲和蓍草占卜,能通达神明的语言。古代占卜常用龟甲(灼烧看裂纹)和蓍草。
9. 龙蛇落笔痕:形容书法笔势如龙飞蛇走,灵动非凡。
10. 色瘁形枯应笑屈:面容憔悴、身体枯瘦的样子,应会让屈原自嘲。屈原流放期间形容枯槁,此处借以对比修道者虽形衰而道存。
11. 道存目击岂非温:真正的“道”存在于当下直观之中,一个眼神便可领悟,难道不是一种温暖吗?“目击道存”出自《庄子》,意为道不必言传,当下可悟。
12. 微言:精微深远的言语,常指哲理或玄言。
以上为【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偶然拜访一位乡野之人时所作,记录了他目睹“天人”降世、书写“天篆”的奇异经历。表面写神秘事件,实则寄托哲思与人生感悟。诗中融合了道教神秘色彩与儒家士人的精神追求,通过“龟策通神”“龙蛇落笔”等意象展现超凡境界,又以“色瘁形枯”反衬“道存目击”,体现对精神自由与内在修养的推崇。结尾“犹恐微言入梦魂”更显诗人对玄理的敬畏与思索之深,全诗虚实相生,意境幽远,是苏轼融哲理于诗境的典型之作。
以上为【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一次偶然的乡间造访为引,描绘了一场带有浓厚道教神秘色彩的经历。首联“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平实自然,却暗藏转折——寻常的生理需求竟引向非凡之境,“竹里仙村”营造出清幽脱俗的氛围。颔联“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转入神奇景象,前句写占卜通神,后句写天书奇字,笔势如龙蛇舞动,视觉冲击强烈,充满动感与神秘感。颈联转为哲理反思:“色瘁形枯应笑屈”以屈原自伤形秽作比,反衬修道者虽外貌枯槁而内蕴大道;“道存目击岂非温”化用《庄子》典故,强调顿悟之妙,道不远人,触目皆真,语气温和而深远。尾联“归来独扫空斋卧,犹恐微言入梦魂”收束得极有余味:诗人虽返尘世,仍心系玄理,连梦境都不敢轻易放松,可见其思虑之深、敬畏之诚。全诗结构紧凑,由实入虚,由事生理,体现了苏轼将日常经验升华为哲思的艺术功力,也展现了他对道教文化既好奇又审慎的态度。
以上为【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曰:“此记异之事,而托之诗语,盖寓言耳。‘天人’未必真有,然借以发‘道存目击’之理,其意深远。”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云:“起语自然,次联奇警,三联用屈原事作反衬,最得抑扬之法。结语‘微言入梦’,写出敬畏之意,非浅学者所能到。”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此诗似涉怪诞,然主意在‘道存目击’一句,前皆铺垫耳。东坡每于荒诞事中寓至理,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诗风时指出:“东坡善熔道教神话与儒家人文于一体,外示诙谐,内含沉痛,此类游仙记异之篇,实寄孤怀。”可资参证。
5.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称:“全诗如梦似幻,而理路清晰,由外境入内心,由奇异归平淡,结处尤耐咀嚼,足见东坡驾驭题材之高妙。”
以上为【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