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多景楼上弹奏神妙的乐曲,
那哀切的弦声欲断还连,一再急促。
江中女神闻声出听,雾雨为之含愁,
白浪腾空翻滚,摇撼着江中的浮玉山。
请取来我们苏家的双凤槽琵琶,
让它发出如同三峡孤猿哀号的声响。
我再与你的筝声合奏一曲芳春的调子,
恰似啄木鸟飞上霜后树梢的清脆叮咚。
以上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翻译。
注释
润州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唐代李德裕建
多景楼:甘露寺著名楼阁,宋代米芾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江妃:传说中的江水女神,典出《列仙传》
浮玉:金山古称浮玉山,原在江中
双凤槽:刻有双凤纹样的琵琶槽,苏轼家藏名琴
三峡孤猿:化用《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意境
啄木:以啄木鸟啄树声喻琵琶清脆音色
以上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润州(今镇江)甘露寺多景楼听筝时即兴之作。诗中通过“欲断哀弦”“孤猿号”等意象极写筝声之悲切,又以“白浪翻空”“雾雨愁”等自然景观的剧烈变化侧面烘托音乐感染力。后四句笔锋陡转,引入“双凤槽”琵琶与筝合奏,以“芳春调”与“啄木”鸣叫的明快意象,在悲怆基调上增添生机,形成哀而不伤、悲欣交集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苏轼艺术创作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特质。
以上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评析。
赏析
全篇建构起三重音乐空间:首联直写筝声的哀婉急促,以“欲断”二字传神刻画揉弦颤音;颔联通过神话意象与自然景观的异化,展现音乐移情造境的魔力;后两联则展现音乐对话的妙趣,“孤猿号”与“啄木飞”既形成音色对比(沉郁对清越),又暗含情感递进(由悲转健)。尤其“霜树杪”意象,在时间维度上将春调与秋景并置,拓展了艺术时空。这种通感手法与神话想象的交织,正是苏轼“观物不可执象”诗学思想的典型实践。
以上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赏析。
辑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此诗,筝琶互奏,意象迭出,『白浪翻空』句尤见笔力。”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唤取吾家』二句突兀接入,正如裂帛一声,忽现奇峰。”
清·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后半拓开作合奏,不粘煞本题,运意活泼。”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啄木飞来』喻乐声,较白乐天《琵琶行》『间关莺语』别开生面。”
以上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