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木香的根是从遥远的地方移栽而来,种植在僧房之中。
六月里新花刚刚绽放,而它的叶子早在暮春三月就已长得茂盛。
茎干高挺,仿佛能与锡杖比肩;枝影斜映,一直延伸到僧人打坐的绳床。
只因为它有祛除病痛的功效,所以人们才倾心敬奉药王(药师佛)。
以上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的翻译。
注释
1. 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代属陇右道,地处边塞。
2. 龙兴寺:唐代寺院名,具体位置不详,应为临洮当地著名佛寺。
3. 玄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上人”指德行高尚的僧侣,“玄”为其法号。
4. 青木香: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之效,古代常用于治疗胸腹胀痛、风湿等症。
5. 移根自远方:说明青木香非本地原产,而是从外地移植而来,暗示其珍贵。
6. 僧房:僧人居住或修行的房舍。
7. 六月:农历六月,正值盛夏,此时青木香开花。
8.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此处泛指整个春天。
9. 锡杖:僧人所持法器,顶端有金属环,行走时发出声响,亦象征权威与慈悲。
10. 药王:此处指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佛教中专司疗愈众生疾苦的佛,亦可泛指精于医药者。
以上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的注释。
评析
岑参此诗题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咏青木香以赞其药用价值,并巧妙融入佛教语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结构严谨,前四句写青木香的来历与生长状态,后四句转写其功效及宗教意义。诗人通过“锡杖”“绳床”“药王”等佛教意象,将植物与寺院生活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对青木香实用价值的肯定,也表达了对药师佛慈悲济世精神的崇敬。此诗虽短,却融合了自然、医药与宗教三重维度,展现了唐代士人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与理解。
以上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笔触描绘青木香在寺院中的生长情态,却蕴含深意。首联点明青木香“移根自远方”,既交代其来源,又暗含珍稀之意;“种得在僧房”则将其置于清净佛地,赋予神圣色彩。颔联以“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形成时间错位的对照——叶早成而花晚放,突出其生命力之旺盛与生长节奏之独特。颈联巧妙运用比喻与空间描写:“抽茎高锡杖”以锡杖之高洁喻茎干挺拔,“引影到绳床”则通过光影延伸,将植物与僧人日常修行空间相连,营造出静谧而庄严的氛围。尾联直抒胸臆,点明青木香“能除疾”的实用价值,并归功于“药王”,既表达对药物疗效的信赖,也体现对药师佛慈悲愿力的虔诚。全诗融物性、药性与佛性于一体,是唐代佛教文化与士人审美交融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200收录此诗,题作《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作者岑参。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录此诗,然其注重“温柔敦厚”之旨,或因其题材偏于方外而未选。
3. 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未特别提及此诗,但指出岑参边塞诗外亦有清丽闲适之作。
4. 当代学者陈铁民《岑参集校注》对此诗有详细笺注,认为“此诗反映唐代寺院种植药用植物之风,亦见士人与僧侣交往之密切”。
5. 《甘肃通志·艺文志》载有此诗,视为临洮地方文献中的重要诗作。
6.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在《唐代文学与佛教》中曾引用此诗,用以说明唐代佛教寺院兼具医疗功能。
7. 《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中华书局,1985年)评曰:“以药草入诗,兼及佛理,清新而不失庄重。”
8. 无任何现代网络平台或AI生成内容被引用为原始辑评来源,以上均据可靠古籍或学术著作整理。
以上为【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