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
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
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
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
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
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
翻译
昨天天气阴沉,东风吹化了积雪,融水滴落。远处的树林和草木显得暗淡,近处的房舍因潮湿而烟气氤氲。山下住着一位隐居的高士,正悠然自得地长啸吟歌。他知道我冒着严寒前来,急忙招呼备酒,情意甚切。拍手欢笑之声惊动邻里,乡人纷纷绕村去捉鹅鸭助兴。屋内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蔬果陈列在巾帕之上,色泽鲜明。久闻蒌蒿美味,今日初见其鲜嫩的红芽。洗净酒杯,斟上鹅黄般的美酒;磨快刀具,切开洁白如熊脂的肉片。不一会儿我就醉倒了,歪坐着睡去,头巾和帽子都滑落下来。醒来时夜已将尽,铜瓶中的水滴声细微如泣。黄州哪里算远呢?只是担心朋友稀少。我该归向何处?你这里也难得有我这样的客人。清晨来到静庵之中,只见群峰叠嶂,静静聚集眼前。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岐亭:地名,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贬黄州时常往来于此,访友人陈慥。
2. 云阴重:天空阴云密布。
3. 东风融雪汁:春风融化积雪,汁指融化的雪水。
4. 近舍烟火湿:因空气潮湿,人家炊烟也显得湿润。
5. 隐君子:指隐居之人,此处或指陈慥。
6. 呼酒意颇急:急忙命人准备酒食,表现待客之诚。
7. 绕村捉鹅鸭:乡间现杀家禽待客,显淳朴民风。
8. 房栊:房屋的窗户或整个房舍。锵器声:器皿碰撞之声。
9. 蔬果照巾幂:蔬果摆放在覆盖的巾帕上,光泽可见。“照”言其新鲜明亮。
10. 蒌蒿:一种水生蔬菜,春季嫩芽可食,味清香。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有“蒌蒿满地芦芽短”句。
11. 鹅黄:形容酒色浅黄,或指米酒一类的佳酿。
12. 熊白:熊脂洁白肥美,此处比喻切得洁白细腻的肉片。
13. 巾帻:头巾和帽子,古代男子所戴。
14. 夜向阑:夜将尽。
15. 唧唧铜瓶泣:铜瓶滴水声细微,似低声哭泣,形容夜深寂静。
16. 黄州岂云远:黄州并不遥远,实则暗含贬谪之地孤寂之意。
17. 我当安所主:我将依托于何处?有漂泊无依之叹。
18. 朝来静庵中:清晨来到清静的庵堂。
19. 惟见峰峦集:只见群山环绕,静谧聚集,象征心境澄明。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记述其探访友人(当为隐士陈慥,字季常,号龙丘子)于岐亭的经过。全诗以纪行写景为主,穿插叙事与抒情,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诗人通过描绘冬末春初的阴寒景象、山村生活的淳朴气息以及宾主尽欢的真挚情谊,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情的珍视。同时,在“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中流露出身世飘零、知音难遇的孤独感,而结尾“惟见峰峦集”则以景结情,寄托超然物外之思。整体风格冲淡含蓄,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旷达襟怀。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五首并叙,此处所引为第一首,是组诗的开篇之作,具有总括性质。苏轼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冬去春来的山村图景:阴云、融雪、湿烟、暗林,营造出清冷湿润的氛围,反衬出人情之温暖。隐士啸歌自得,见出高洁之志;主人殷勤呼酒、邻里共捕鹅鸭,则展现淳厚乡情。饮食细节如“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生动传神,既见生活情趣,又显宾主尽欢之乐。醉后“坐睡落巾帻”的放达姿态,正是苏轼率性自然性格的写照。而“醒时夜向阑,唧唧铜瓶泣”转为静谧孤清,情感由热烈转入沉思,为后文抒发羁旅之叹铺垫。末四句直抒胸臆,既有“朋友缺”的寂寞,又有“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的禅意升华。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动归静,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的人生境界,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堪称贬谪时期山水纪游诗的典范。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写山居款曲,情景宛然,非亲历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写出春味,非俗笔所能。”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岐亭诸作,皆记陈季常事,情真语挚,可见交谊之笃。”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黄州诗,多萧散有致,此等尤得陶渊明风味。”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首章叙往访之情,次以下分写景物、感慨,脉络井然。”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