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眺望之中,四周原野如手掌般平坦,
远处的树木排成一行,犹如一条带子横陈天际。
树木上方的天空颜色依然是浅淡的白色,
(天空澄澈)根本不必担心树影会不够清晰分明。
以上为【高邮野望二首】的翻译。
注释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望中:视野之中。
四野:四周的原野。
掌般平:像手掌一样平坦。
天容:天空的容貌,天色。
淡白:浅淡的白色,形容秋日清朗的天空。
以上为【高邮野望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杨万里“诚斋体”风格的典型代表,以极其浅白、活泼的语言,捕捉并记录了一次野外眺望的瞬间视觉感受。全诗紧扣“望”字,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首句以“掌般平”的奇妙比喻,将广阔平原的平坦质感形容得无比贴切而新奇。次句将远树看作“一带横”,则抓住了景物在视觉上的整体轮廓感。后两句是诗意的升华,诗人并未直接赞美天空的明净,而是通过一个略带推理和俏皮的口吻——“不愁树影不分明”,从侧面烘托出秋高气爽、天空淡远透亮的特定氛围,充分体现了诚斋体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新趣、理趣的独特魅力。
以上为【高邮野望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师法自然”的观察角度和“活法”为诗的创作理念。诗人仿佛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先用一个俯拍的大全景(掌般平),再将镜头推远,定格在远树与天空构成的水平线上。最妙的是第三、四句,它表现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因果关系和诗人的心理活动:正因为天空是“淡白”的(而非浓云密布或灰暗阴沉),光线充足且柔和,所以才能保证“树影分明”。诗人将这一理性的认知,用“不愁”这一充满人情味的口语道出,使得整首诗瞬间变得灵动、亲切起来。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淡中见理趣的写法,正是杨万里突破江西诗派窠臼,自成一体的关键所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以上为【高邮野望二首】的赏析。
辑评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写平野景妙。 末句‘ 不愁树影不分明 ’, 眼前语, 却人所不能道。 ” (查慎行称赞此诗描写平野景色十分精妙,并认为最后一句虽是眼前寻常景,却表达了他人未能说出的感受。)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诚斋(杨万里)擅写生。 ……如《高邮野望》云:‘ 望中四野掌般平, 远树成行一带横。 树外天容仍淡白, 不愁树影不分明 。’ 此等皆眼明手捷, 笔端有口, 句句如话。 ” (陈衍认为杨万里擅长描绘活生生的景象,并以此诗为例,说明其诗作眼光敏锐,下笔迅捷,语言通俗如话。)
现代学者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 此诗可见诚斋体之特色: 一片机趣, 活泼泼地。 以‘ 掌 ’喻野平, 奇而确。 后二句尤见其观察之细、 体会之微与表现之新。 ” (周汝昌先生指出此诗体现了诚斋体充满生机趣味的特色,比喻新奇而准确,后两句尤其能看出杨万里观察细致、体会入微和表现新颖的特点。)
以上为【高邮野望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