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景何殊泛清霅。
翻译
去年重阳节的情景不堪回首,南城半夜洪水泛滥,千座水泡翻腾。
河水冲穿城墙下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泥浆满布城头,雨水飞溅湿滑难行。
虽然摆着菊花和酒,却无人赏玩,黄昏归来只能洗去靴袜上的泥泞。
谁能想到今年还能再度相聚?端起酒杯面对菊花,勉强饮上一口。
不要嫌弃酒淡、美人粗陋,毕竟胜过在泥水中挥动千把铁锹的劳苦。
黄楼刚刚建成,墙壁尚未干透,清河之水已退,初霜开始凋杀草木。
清晨浓雾如细雨弥漫,对面的南山连高耸的佛塔都看不见。
楼前一片如海般浩渺,楼下只听见船橹吱呀与乌鸦啼叫。
微寒侵人,令人感到年老可畏;热酒入肠,暂且压制住心头的忧闷。
待到烟雾散尽、太阳升起,才看见远处的渔村;远方水面波光粼粼,群山如锯齿般起伏。
楼中聚集着文人墨客与英勇之士,楚地的舞蹈、吴地的歌声混杂着喧闹如鹅鸭争鸣。
请你不要推辞这杯酒,眼前的景色与泛舟清霅溪有何不同?
以上为【九日黄楼作】的翻译。
注释
1.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 黄楼:苏轼在徐州所建楼阁,位于城东门之上,因土属黄,故名“黄楼”,取“以土制水”之意,象征镇水防灾。
3. 重阳不可说:指去年重阳正值洪水肆虐,情景悲惨,难以言说。
4. 南城夜半千沤发:形容洪水暴涨,南城半夜水泡纷起。“沤”指水泡。
5. 水穿城下作雷鸣:洪水冲击城墙下部,水流湍急,声如雷鸣。
6. 泥满城头飞雨滑:城头泥泞满布,雨水飞溅,地面湿滑难行。
7. 黄花白酒无人问:虽有菊花与酒,但因灾情严重,无人有心赏玩。
8. 把盏对花容一呷:今年得以重新饮酒赏菊,“呷”指小口饮用。
9. 红粉陋:指陪酒女子容貌平常,此处泛指宴席简朴。
10. 清河已落霜初杀:清河之水已退,初降的霜开始使草木枯败。“杀”指凋零。
11. 白雾如细雨:清晨大雾弥漫,如同细雨蒙蒙。
12. 千寻刹:极言佛塔之高。“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3. 橹鸦轧:形容船橹划动时发出的吱呀声。
14. 薄寒中人:轻微的寒气侵入人体。“中人”指侵袭人体。
15. 齾齾(yà yà):形容山势参差不齐,如锯齿状。
16. 楚舞吴歌:泛指各地歌舞,表现宴集热闹。
17. 相属:互相劝酒。
18. 清霅(zhà):指霅溪,浙江湖州境内的一条清澈溪流,常被用作清雅游赏之地的代称。
以上为【九日黄楼作】的注释。
评析
《九日黄楼作》是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重阳节在徐州任知州时所作。此前一年,徐州遭遇特大洪水,百姓流离,城市几陷。苏轼亲率军民抗洪抢险,保全城池。次年重修黄楼,并于重阳节登楼宴集,感怀今昔,写下此诗。全诗以今昔对比为线索,先写去年水灾之惨状,再写今年黄楼落成、灾后重建之景象,抒发劫后余生的感慨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诗风沉郁顿挫,又不失豪放洒脱,体现了苏轼“穷而后工”的创作特点和“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诗中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语言生动,是其早期七古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九日黄楼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四句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写去年洪水暴发时的恐怖场景:“千沤发”“作雷鸣”“飞雨滑”等词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展现自然灾害的威力。接着两句写灾后民生凋敝,“无人问”三字道尽人心惶惶、百业萧条之状。而“日暮归来洗靴袜”一句看似平淡,实则饱含辛酸——官民皆疲于救灾,无暇顾及节令风雅。
转入今年,情绪陡然一振。“岂知还复有今年”一句充满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感慨,情感真挚动人。随后写黄楼新成、节令重临,虽“酒薄红粉陋”,但对比泥中劳作,已是莫大安慰,体现出苏轼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中间写景部分气象宏阔:白雾茫茫、橹声轧轧、远山鳞鳞,既有苍茫之感,又暗含希望。尤其“烟消日出见渔村”一句,寓意灾后重建、生活回归正轨,颇具象征意味。
结尾以“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描绘宴会盛况,热闹中见豪情。最后以“此景何殊泛清霅”收束,将眼前实景升华为精神上的超脱与愉悦,呼应了苏轼一贯的旷达情怀。
全诗语言质朴而有力,意象密集而不乱,情感由悲转喜,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以上为【九日黄楼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纪灾异、述功绩、写风景、抒怀抱,一气呵成,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前幅写水灾,惨憺惊心;后幅写登楼,豁然开朗。前后对照,具见经营之妙。”
3. 查慎行《苏诗补注》:“‘黄花白酒无人问’二句,写尽荒乱后寂寥光景,非亲历者不知其味。”
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诗,叙事、写景、议论兼备,而以气运之,故跌宕而不板滞。‘烟消日出见渔村’二句,有拨云见日之致。”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徐州治水有功,此诗即其自叙政绩之作,然不露圭角,唯借今昔对比以见意,风格浑厚,不尚雕饰。”
以上为【九日黄楼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