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请转告那庵前怀抱竹节的君子,我与你无论到何处都本当亲近相知。
虽然画下这幅肖像的是文与可夫子,我也曾为他的真堂写下记文之人。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这是苏轼追和其表兄兼挚友文与可(名同,字与可)所作《洋川园池三十首》的组诗,共三十首,此为其一,题为“湖桥”。
2. 寄语:传话、托人带话。
3. 庵前抱节君:指生长在佛庵前的竹子。“抱节”形容竹有节,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亦暗指文与可如竹般高洁。
4. 与君到处合相亲:意谓我与你(文与可)志趣相投,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亲近。
5. 写真:指文与可擅长画墨竹,其画作如同人物写照,故称“写真”。
6. 文夫子:即文与可,尊称其为有德有才的文人君子。
7. 我亦真堂作记人:苏轼曾为文与可的“墨竹图”或其书斋“此君堂”一类场所作记,此处“真堂”可能指能体现文与可真实品格之堂,苏轼自认是为之作记的人,表明自己理解并传承其精神。
8. 真堂:可能为虚拟或泛指,指体现人格真实的厅堂,或特指文与可收藏墨竹、寄托志节之所。
9. 湖桥:洋川园池中的一处景观,即湖上之桥,为文与可园林中的景致之一。
10.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善画墨竹,为“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表兄,二人交谊深厚。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怀念友人文与可(文同)所作,属于《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组诗之一,具体咏及“湖桥”一景。诗中“抱节君”既指竹,也暗喻文与可高洁坚贞的品格。苏轼以“寄语”起笔,表达对亡友深切的思念与精神上的契合。“与君到处合相亲”一句情真意切,体现出二人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深厚友谊。后两句巧妙将文与可绘竹(写真)与自己为其堂作记之事并提,既赞其艺术成就,又强调自己作为知音的身份,含蓄而深情。全诗语言简淡,寓意深远,展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文人风骨的推崇。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情意深长,结构精巧。首句“寄语庵前抱节君”以拟人手法将竹子称为“抱节君”,赋予其人格,既呼应文与可爱竹、画竹的雅好,又借竹之“节”象征其操守,一语双关。次句“与君到处合相亲”直抒胸臆,道出与文与可精神契合、无处不亲的深厚情谊,情感真挚动人。后两句由物及人,从竹转向文与可的艺术与人格:“写真虽是文夫子”赞其画艺超群,能传神写照;“我亦真堂作记人”则自述身份,表明自己不仅是观赏者,更是理解其内心世界的知音与记录者。这种互文关系强化了二人精神上的共鸣。全诗语言朴素,却寓深情于平淡之中,体现了苏轼“淡中见浓”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之间以艺会友、以德相契的理想交往模式。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人查慎行评:“语极平淡,情极真切,非深知文与可者不能道。”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此等诗不在词采,而在气韵相接,东坡与与可神交久矣。”
3. 《历代诗话》中《纪评苏诗》引纪昀语:“随笔抒写,自有风致。‘抱节君’三字,既切竹,又切人,妙得双关之旨。”
4. 《唐宋诗醇》评苏轼此组诗云:“情见乎辞,每于闲适语中写出性情,与可之风致,东坡之感概,两相映发。”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以‘写真’与‘作记’对举,既追念友人艺术成就,又强调自身知音地位,情感层次丰富。”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