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瘦骨嶙峋,寒气几乎要将身体冻断;花白的胡须越拔越稀疏。
不甘心就此永别,仍怀着一丝侥幸,恐怕还能活着归来。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安节:苏轼伯父之子,名不详,字安节,即将返回蜀地。
2. 送先人下第归蜀:指苏轼伯父早年科举落第后返回四川之事,其所作诗句被苏轼引用。
3. “人稀野店休安枕”二句:原为苏轼伯父所作,意谓旅途荒僻,不可高枕无忧;进入险要之地灵关,也需稳坐驴背谨慎前行。此处苏轼借用此韵脚作诗。
4. 瘦骨寒将断:形容身体极度消瘦,寒冷几乎令人无法承受。
5. 衰髯(rán):衰老的胡须。髯,胡须。
6. 摘更稀:因脱落或拔除而更加稀疏,喻年老体衰。
7. 未甘为死别:不甘心此次分别即是永诀。
8. 犹恐得生归:反用常情,一般人盼“生归”,此处说“恐”,是怕虽生还却已形销骨立、不堪相见,或归途艰险终难幸免。一说“恐”即“虑”义,犹言担忧能否生还。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伯父之子安节归蜀所作,情感沉痛而克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远行的深切忧虑与不舍。诗人借“瘦骨”“衰髯”描绘出自身年迈体衰、风霜侵袭之状,实则暗寓对家族命运的忧思。后两句转折深沉,“未甘死别”写出亲情之执著,“犹恐生归”更添悲怆——既盼其平安归来,又惧其归来时已非昔日之人。全诗语言简练,意境苍凉,以极朴素之语传达极深厚之情,体现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的一面。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情感厚重,结构精巧。前两句从自身写起,以“瘦骨”“衰髯”勾勒出一个风烛残年的形象,既是实写年老体衰,也象征家族历经风波后的凋零状态。后两句转写对安节归蜀的复杂心情:“未甘死别”直抒胸臆,表现出强烈的亲情牵绊;“犹恐得生归”则语意翻新,表面看似矛盾——既盼归又“恐”归,实则深刻揭示了乱世或逆境中亲人间的深层焦虑:不是不希望亲人回来,而是害怕归来之时已是惨状难睹,或是归途凶险难料。这种欲迎还惧的心理,极具感染力。
全诗押“稀”“归”韵,与伯父原诗同韵,既应题中“因以为韵”之语,又形成家族诗脉的呼应,体现出苏轼对家风传承的重视。风格上摒弃华丽辞藻,纯以白描出之,然情真意切,哀而不伤,近杜甫晚年沉郁之作,展现了苏轼在人生后期面对家族离散、仕途困顿时的精神深度。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查慎行曰:“此诗语极凄怆,‘未甘’‘犹恐’四字,写尽生离死别之忧。”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云:“语短情长,于寻常道别中见骨肉至情,非深于伦常者不能道。”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安节将归蜀,公时在贬所,故有死别之忧。‘恐得生归’一句,惨黯异常,盖虑其途险且远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评:“此诗托兴深微,借送族子以抒身世之感,衰暮之叹,与羁旅之悲,合而为一。”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诗此类小篇,往往以极简之辞,寄极重之情,此类‘犹恐得生归’之语,尤见人世艰难之痛。”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