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沉香当作庭院中的火炬燃烧,还掺和着甲煎香粉共同焚熏。
哪里比得上点燃一缕微火,轻烟缭绕,伴着清雅的歌声徐徐升腾。
贪婪之人从不知饥饱满足,连胡椒这样的寻常调料也贪求无度。
朱、刘两位狂放之徒,最终如风中荷叶般迅速陨落凋零。
原本想要竭泽而渔,将资源搜刮殆尽,可如此下去,明年又将如何?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产于热带地区,燃烧时香气浓郁持久,常用于祭祀或宫廷焚熏。
2. 庭燎:古代宫廷中夜间照明用的大火把,亦泛指庭院中燃火照明或示仪典。
3. 甲煎:古代高级香料,由多种香药调和制成,常用于合香或涂身,有浓烈香气。
4. 茔烟袅清歌:轻烟缭绕,伴随着清雅的歌声。“萦烟袅”形容香烟盘旋上升之态。
5. 贪人无饥饱:比喻贪婪者永不满足,即使已富足仍不断索取。
6. 胡椒亦求多:典出唐代元载被抄家时,家中藏胡椒至八百石,时人讥讽“胡椒太多”。后成为讽刺贪官聚敛的典故。
7. 朱、刘两狂子:具体所指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指北宋末年趋附权贵、行为狂妄而后失势之人,或影射新党中某些人物。
8. 陨坠如风荷:比喻人生或权势如风中荷叶,脆弱易折,迅速败亡。
9.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意为排干池水捕鱼,虽一时得利,却断绝后续资源,喻短视贪婪之举。
10. 奈此明年何:反问句,意为如此做法,将来如何维持?表达对不可持续行为的忧虑。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组诗原题为《和陶拟古九首》,此处所引实为其中一首(或节选),风格仿效陶渊明的质朴自然,内容则寓含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生哲思。诗以焚香起兴,通过对比奢华铺张与清简雅致的用香方式,隐喻奢靡与节制两种生活态度。继而由物及人,批评贪得无厌之辈,借“胡椒”典故讽刺聚敛无度,再以“朱、刘”二人影射当时政坛失势的权臣,揭示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终将自取灭亡的道理。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重道轻物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香”为切入点,巧妙构建对比意象:一边是“沉香作庭燎,甲煎粉相和”的豪奢浪费,一边是“炷微火,萦烟袅清歌”的清幽雅致。前者象征权贵阶层的铺张与虚浮,后者代表文人理想的淡泊与高洁。这种对比不仅是审美趣味的分野,更是价值取向的对立。
继而笔锋转向人性批判,“贪人无饥饱”直指人心之贪,以“胡椒”这一日常调味品作喻,凸显贪欲已深入琐细,无所不取。历史典故的化用使讽刺更具力度。
“朱、刘两狂子”一句,语带讥讽,其人或为现实影射,表现出苏轼对政坛浮沉的冷眼旁观。以“风荷”喻其命运,形象而凄婉,暗含天道循环、盛极必衰之理。
结尾“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既是警世之言,也是哲理总结。苏轼借此表达对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的深层思考——无论治国还是修身,皆须留有余地,不可穷尽资源、透支未来。全诗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体现出典型的东坡式理性与诗意交融的风格。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和陶之作,非徒形似,实得渊明冲淡之神。此首借香讽世,意在言外。”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文忠公诗集》:“轼晚年和陶,寄兴遥深,往往于闲言细语中见忧国之意。‘竭泽’之叹,岂独为一身谋哉?”
3. 陈衍《宋诗精华录》:“以微火清歌对庭燎甲煎,已见雅俗之别;继以胡椒、朱刘等事,转出世情,语浅而意深。”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朱、刘’疑指朱勔、刘昺之类,皆徽宗时弄权小人,轼早见其败,故有风荷之喻。”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陶诸篇,不拘泥于形迹,而能发挥己意。此诗由生活细节入手,渐入社会批判,结构缜密,讽谕有力。”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