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檠照字细如毛,怪底昏花悬两目。
扶衰赖有王母杖,名字于今挂仙录。
荒城古堑草露寒,碧叶丛低红菽粟。
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兰伤桂折缘有用,尔独何损丹其族。
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
时复论功不汝遗,异时谨事东篱菊。
翻译
邺侯李泌藏书虽多却从不翻阅,而我却酷爱读书,终日手不释卷。
短灯下细看文字如毛发般细微,难怪双眼昏花、视力模糊。
我年老体衰,幸有如王母所赐的灵杖支撑,名字或许已录入仙籍之中。
荒城古壕边寒露浸草,低矮的灌木丛中红枸杞如豆般点缀其间。
春天生根,夏日长苗,秋天结子,全被天随子(陆龟蒙)采去聊以充饥。
兰草受伤、桂树折枝皆因有用而遭摧残,你枸杞独有何损,却使整个族群被采摘一空?
送你此物切莫像薏苡那样被人误解为贪贿之物,即便整天采摘也难满一捧。
外表润泽而内里干燥并非你的同类,还需借秋阳曝晒使其收敛精华。
若论药用,鸡头(芡实)与桔梗竟被尊为帝王,而堇菜虽贵也只能做臣仆。
但也不要忘记你的功劳,将来更要好好养护东篱下的菊花。
以上为【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的翻译。
注释
1. 周教授:指周邠(bīn),字开祖,杭州人,曾任教授(学官),与苏轼交好。
2. 广倅萧大夫:广南东路通判萧大夫,姓名不详。“倅”为副职官员。
3. 邺侯藏书:指唐代李泌,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富,有“邺侯架插三万轴”之说。
4. 短檠(qíng):矮小的油灯架,指夜读所用灯具。
5. 怪底:难怪,怪不得。
6. 王母杖:传说西王母所持或所赐之杖,此处借指助人延年益寿之物,亦暗喻拐杖。
7. 荒城古堑:荒废的城池与护城河,形容环境荒凉。
8. 红菽粟:红色如豆的小果实,指枸杞子。
9. 天随:唐代隐士陆龟蒙,号天随子,喜采野菜养生,曾著《杞菊赋》。
10. 薏苡:薏米,典出马援南征,有人诬其私运“明珠犀角”,实为薏苡种子,后喻无辜被谤。
以上为【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广倅萧大夫之作,借“索枸杞”一事展开议论,融读书之志、人生感慨、养生之道与政治隐喻于一体。全诗以“嗜书”起笔,由己及物,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表面上咏枸杞,实则抒写士人命运、才用之悲欢与出处之抉择。诗中借用大量典故与比喻,既有自嘲衰老读书之苦,又有对人才被过度征用的讽喻,更有对清高自守、慎于取舍的劝诫。结尾寄望“东篱菊”,暗含归隐之志,体现苏轼在仕途沉浮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品格。
以上为【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嗜书”开篇,引出身体劳损,再转入“枸杞”之物象,自然过渡到对枸杞生长、用途与命运的描写。诗人善用对比与反衬:如“邺侯藏书手不触”与“我嗜书终日读”对照,突显勤学之执;“兰伤桂折”与“枸杞被采”并提,揭示“有用即祸”的普遍命运。诗中多处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如“王母杖”既应枸杞延年之效,又呼应道家神仙之思;“鸡壅桔梗称帝”出自《庄子·徐无鬼》,讽刺世人颠倒贵贱,讥讽时政之意隐约可见。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如“堇也虽尊等臣仆”,以拟人手法调侃药材等级,实则讽喻官场位序。结尾“异时谨事东篱菊”,既承陆龟蒙《杞菊赋》遗意,又遥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高洁情怀,寄托超然物外之志。全诗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苏轼晚年哲理诗之佳作。
以上为【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枸杞发论,出入庄骚,语带风骨,非徒咏物而已。”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半说病眼读书,后半说枸杞功用,中间转折甚圆,而寓意深至。‘鸡壅桔梗一称帝’二句,尤见愤世之情。”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以书癖引起枸杞,以枸杞引起养生,以养生引起出处大义,章法井然,而语语皆有寄托。”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将日常琐事提升至哲理层面,此诗由索枸杞而谈才用之害,与《贾谊论》精神相通。”
以上为【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