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灵隐寺旁的观海亭极目远眺,
登罢南高峰又去攀登北高峰。
(看尽了)苏堤六桥的如烟翠柳与三潭的皎洁月影,
这般尽情地享受湖光山色,可是平生从未有过的?
以上为【西湖杂咏六首】的翻译。
注释
灵隐寺:西湖畔著名的古刹。
观海亭:疑指灵隐寺附近或北高峰上的亭阁,登临可远眺,古时或可望见钱塘江,故称“观海”。
南峰、北峰:指南高峰与北高峰,西湖周边两座著名的山峰,合称“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
六桥:指苏堤上的六座桥,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月:指“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是湖中小瀛洲前的一座石塔,月夜时光景奇绝。
消受:享受、受用。
得未曾:即“得未曾有”,意思是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以上为【西湖杂咏六首】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为一首山水纪游诗,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西湖的经典景致,表达了诗人徜徉于湖山之间的极大满足与陶醉之情。
手法:
地点罗列,以点带面:诗中连续铺陈“灵隐寺”、“观海亭”、“南峰”、“北峰”、“六桥”、“三潭”等多个西湖代表性景观,虽未细描,却足以唤起人们对西湖的整体印象。
时空浓缩,意象典型:“六桥烟柳”是春日或晨昏之景,“三潭月”是秋夜之景,诗人将不同时空的经典意象并置,概括了西湖无时无刻的美。
反问作结,情味悠长:末句以反问“消受湖山得未曾?”收束,将内心的赞叹、惊喜与沉醉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有力。
以上为【西湖杂咏六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其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游览体验和最深切的情感。
动态的游览路线:诗的前两句通过“寺边”、“登后”、“再登”等词,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动感的游览路线。诗人步履不停,从山麓的寺庙到山巅的亭阁,从南峰到北峰,仿佛急于将西湖的山水精华尽收眼底。这种“步履不暇”的状态,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西湖美景的渴望与热爱。
精华的意象提炼:后两句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高度提炼。“六桥烟柳”和“三潭月”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一者柔美朦胧,一者清丽空灵。诗人将它们对举,便概括了西湖的千姿百态。这两个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足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和丰富整个西湖的画卷。
深沉的情感共鸣:结尾的反问句是全诗情感的升华。“消受湖山得未曾?”这句话里,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由衷赞叹,有对眼前美景的无比珍惜,更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巨大幸福感。对于一个心怀国家的诗人而言,这种“消受”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游览,更是与祖国山河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精神对话和情感联结。
以上为【西湖杂咏六首】的赏析。
辑评
连横《台湾诗乘》:
“洪繻(洪弃生)内渡,所作山水诗甚夥。《西湖杂咏》数首,尤极淋漓酣畅之致。‘六桥烟柳三潭月,消受湖山得未曾?’其倾倒于钱塘山水者,可谓至矣。”
(评点:连横在《台湾诗乘》中收录并评价洪繻的诗,认为他的山水诗,尤其是西湖组诗,写得淋漓尽致,并指出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山水的极度沉醉与推崇。)
《洪弃生先生文集》附录之诸家评论:
“先生游历之作,不为雕镂刻画,而真气贯注,自见性情。《西湖》诗‘南峰登后北峰登’一句,朴直如话,而游兴之酣、湖山之胜,皆在目前。”
以上为【西湖杂咏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