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海棠桃李已在雨中凋零成空,更遭清明后连两日的狂风摧折。
狂风如癫狂症发作般毫无节制,残花似醉酒之人昏沉不醒。
我身行于楚地山岭越走越远,家人寄居的秦淮在东边更东处。
人说残花本不足惜,只怕后来连这点残红都将无踪。
以上为【风花】的翻译。
注释
风花:风中之花,暗合“风花雪月”中易逝之美。
无藉在:方言俗语,意为“无拘束、放肆”。
中酒:醉酒。惺松:清醒。
楚峤:楚地山岭(杨万里时任江东转运副使,行经湖南)。
秦淮:南京秦淮河,代指诗人家眷居所。
残红:落花,隐喻残余的美好事物。
以上为【风花】的注释。
评析
拟人化手法:
将风拟为“病癫”,花拟为“中酒”,赋予自然现象以荒诞悲剧感。
空间张力:
“楚峤远更远”与“秦淮东复东”的叠加,强化漂泊的无定感。
双重隐喻:
表面写花落,实则暗含对南宋国势衰微的忧患(“后来并恐没残红”)。
以上为【风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宦游期间,体现其“诚斋体”的独特风格:
俗雅交融:“无藉在”“不惺松”等口语入诗,却与“楚峤”“秦淮”等典雅意象形成张力。
转折递进:前两联写花遭摧折,后两联转向自身漂泊,末句更升华为时代悲鸣。
暮年视角:以“残红”自况,既叹人生晚景,亦忧家国未来,较早期田园诗更显沉郁。
诗中“身行楚峤远更远”与范成大《州桥》“君居东海我西海”异曲同工,皆以地理距离写精神孤寂。
以上为【风花】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诚斋诗如《风花》之作,俚俗处反见真性情,晚年愈老愈辣。”
近代·钱钟书《谈艺录》:
“杨廷秀写残花,‘并恐没残红’五字,直将惜花心扩为忧世叹。”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杨万里在日常琐事中捕捉历史感,《风花》正是以微小意象承载沉重现实的典范。”
此诗作于1190年(绍熙元年),杨万里时年63岁,因反对朝廷轻启战端自请外放。
诗中“清明两日风”暗合南宋此时面临金国威胁的动荡时局。
杨万里晚年诗风由活泼转向苍凉,此诗可与其《初入淮河》组诗对读。
以上为【风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