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南国刚刚泛起凉意的初秋时节,
东吴之地仿佛走到了季节的尽头。
晨露中的荷花幽香弥漫,
云间秋日透出澹澹清光。
我也贪爱西风送爽的惬意,
奈何人生已过半百如同入秋。
寒蝉鸣叫与蟋蟀低吟,
仿佛相约着将愁绪共同催生。
以上为【感秋二首】的翻译。
注释
南国:泛指江南地区,对应诗中东吴。
东吴:古代吴地,今江浙一带,杨万里时任常州知州属此区域。
欲尽头:指夏秋交替的临界点。
幽馥:幽远清香,特指荷花清韵。
澹光:淡泊清冷的光线,状秋日云层间阳光。
蛩:蟋蟀,古诗词中秋日典型意象。
计会:合谋、商议,此处拟人化手法。
以上为【感秋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杨万里晚年感秋抒怀之作,通过细腻捕捉初秋物候变化,引出对生命节序的深刻体悟。诗中“也爱西风爽,其如半老休”形成情感转折,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巧妙对应。尾联蝉蛩合鸣的意象,既强化秋声萧瑟,又暗喻时光催迫,体现了宋诗善以日常景致寄托哲理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感秋二首】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感官体验构建意境:首联从触觉(凉日)切入,颔联转视觉(澹光)与嗅觉(幽馥),颈联由体感(西风爽)引发心理共鸣,尾联借听觉(蝉蛩声)收束全篇。这种多维度描写形成通感效应,使秋意具象可触。诗人表面上写自然节令,实则通过“半老休”的慨叹,将生命盛衰与季节轮回并置观照。杨万里以通俗语言提炼生活瞬间,在蝉蛩合鸣的日常场景中注入对时间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诚斋体”活泼自然中见深意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感秋二首】的赏析。
辑评
钱钟书《宋诗选注》 :“‘计会两催愁’五字将秋声拟人,非诚斋滑稽笔墨不能为。然谑而不虐,反增苍凉,此其高处。”
周汝昌《杨万里诗选》 :“‘也爱’‘其如’一纵一收,如见老人抚掌欲笑复叹之态,后二句更将无形之愁化作有声之约,心眼迥异俗流。”
莫砺锋《宋代诗歌评析》 :“此诗在杨万里轻松活泼的主体风格中渗入沉郁成分,标志着诗人晚年创作由妙趣向沉潜的微妙转变。”
以上为【感秋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