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葛洪虽追求个人修道成仙,却也怀有如孔子、颜回般的仁爱之心。
他希望那些短命如蟪蛄般的人,也能知晓长寿如龟鹤的生命境界。
他辛勤地打破冬眠的束缚,苦口婆心地劝导世人,其言辞之恳切犹如移山一般艰难。
他的胸怀广阔,带来了无穷的利益,千百年来人们都受用着他留下的教诲。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仿效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所作的和诗。
2. 读《山海经》:陶渊明有组诗《读〈山海经〉》,共十三首,借神话典故抒怀。
3. 稚川:葛洪,字稚川,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著有《抱朴子》。
4. 独善: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指隐居修身。
5. 爱物:关爱万物,儒家“仁民爱物”之意,此处赞葛洪有仁者胸怀。
6. 孔、颜:孔子与颜回,儒家典范,以仁德著称。
7. 蟪蛄(huì gū):一种寿命极短的蝉,见《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8. 龟鹤年:龟与鹤象征长寿,道教中常以“龟鹤延年”形容长生。
9. 封蛰:指冬眠的昆虫或动物被泥土封闭,喻愚昧闭塞之人。
10. 千载食此言:后人长久受益于葛洪的言论。“食”意为享用、受用。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和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之作,借咏葛洪(稚川)表达对道家养生与儒家仁爱精神融合的赞许。诗中将道教炼丹求长生的实践者葛洪,与儒家圣贤孔、颜并提,强调其“爱物”的博大情怀,突破了通常对隐士“独善其身”的刻板印象。苏轼认为,真正的高士不仅追求自身超脱,更以济世利人为己任。通过“蟪蛄”与“龟鹤”的对比,凸显生命境界可由教化而提升的可能;“破封蛰”“剧移山”等语,则形象写出启蒙之艰与传道之诚。末句“千载食此言”,高度评价葛洪思想的文化价值,体现苏轼兼容儒道的思想特色。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紧凑,寓意深远。首联以“虽……均……”的转折句式,立即将葛洪从“独善”的局限中提升至“爱物”的圣贤境界,打破儒道对立的传统认知。颔联运用《庄子》典故,以“蟪蛄”代指凡夫俗子,“龟鹤年”象征道家长生理想,表达启蒙众生、普及长生之道的愿望。颈联“破封蛰”“剧移山”对仗工整,前者暗喻唤醒沉睡心智,后者化用愚公移山典故,突出传道之坚毅与艰辛。尾联高度概括葛洪思想的历史影响,“博哉无穷利”一语,将其学术贡献升华为普世价值。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三教的思想境界,亦展现其和陶诗“清深简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此诗以道家之行为比儒家之仁,盖东坡晚岁融通之见。”
2. 《宋诗精华录》卷二:“和陶诸作,此为最得渊明冲淡之致,而骨力过之。”
3. 《苏诗选评笺释》:“‘爱物均孔颜’五字,括尽稚川一生心事,非东坡不能道。”
4. 《历代诗话》引《后山诗话》:“东坡和陶,不袭其貌而传其神,如此篇可见。”
5. 《唐宋诗醇》:“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意深,洵足追步柴桑。”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