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冰无真坚,霜叶失故绿。
鴳疑鹏万里,蚿笑夔一足。
二豪争攘袂,先生一捧腹。
明镜既无台,净瓶何用蹙。
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
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
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
授之无尽灯,照此久幽谷。
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
三峨吾乡里,万马君部曲。
卧云行归休,破贼见神速。
翻译
春天的冰并不真正坚固,经霜的树叶也失去了昔日的翠绿。
鹌鹑自以为能像大鹏一样翱翔万里,小虫讥笑夔(独脚神兽)只有一足。
两位豪士争执不休,捋袖相向,而先生却在一旁捧腹大笑。
既然心如明镜本无台可依,那净瓶又何必紧蹙眉头?
盆景般的山无法隐居,画中的马也不能放牧。
暂且将它们安置在庭院之中,又何须一定要丢弃于沟渠?
焚烧宝物正说明珍爱宝物,打碎美玉仍不忘其为玉。
早知公子贤德,一言出口连长者都为之折服。
想看转化外物的奇妙境界,所以借用“求马”的占卜来比喻。
维摩诘既已舍去万法,天女便又随他而去。
将那无尽之灯传予你,照亮这长久幽暗的山谷。
内心澄澈,毫无挂碍,佛法之乐远胜五种世俗欲望。
峨眉三山是我的故乡,万马奔腾是你的部属。
愿你闲卧云间,从容归去;出征之时破敌神速,建功立业。
以上为【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的翻译。
注释
1. 轼欲以石易画:苏轼想用奇石交换晋卿的画作。
2. 晋卿难之:王诜(字晋卿),北宋画家,此处指他不愿交换。
3. 穆父、颖叔:赵令畤(字景贶,号穆父)、鲜于侁(字子骏,号颖叔),皆苏轼友人。穆父欲兼得石与画,颖叔主张焚画碎石以绝争端。
4. 次前韵:依照之前唱和诗的韵脚再作诗。
5. 春冰无真坚,霜叶失故绿:比喻事物虚幻不实,出自佛家无常观。
6. 鴳疑鹏万里:鹌鹑(小鸟)误以为自己能如大鹏飞万里,典出《庄子·逍遥游》。
7. 蚿笑夔一足:百足虫笑夔只有一足,亦出《庄子》,喻各有所适,不必相讥。
8. 二豪:指穆父与颖叔二人意见相左。攘袂:捋起袖子,形容争执激烈。
9. 先生一捧腹:苏轼自指,笑看他人争执。
10. 明镜既无台:化用惠能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心性本空。
11. 净瓶何用蹙:净瓶为佛教法器,蹙眉象征忧虑,意谓既心无挂碍,何须忧愁。
12. 盆山不可隐:盆中假山不能真正隐居,喻人工之物难代自然。
13. 画马无由牧:画中马无法放牧,喻虚幻之物不可实用。
14. 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焚画碎石看似毁弃,实因珍爱,反证情之所钟。
15. 耆年伏:年高德劭者亦佩服其言论。
16. 求马卜:借用《列子》中“九方皋相马”典故,喻透过现象看本质。
17. 维摩既复舍,天女还相逐:维摩诘居士虽舍万法,天女仍随之,见《维摩诘经》,喻不执不离的中道。
18. 无尽灯:佛家语,喻佛法传承不断,能照亮黑暗。
19. 法乐胜五欲:佛法带来的喜悦远胜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
20. 三峨:即峨眉山,苏轼为眉州人,故称“吾乡里”。
21. 万马君部曲:赞对方有统军之才,部曲指军队。
以上为【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友人围绕“以石易画”一事所作的哲理诗,借物喻理,融汇儒释道思想,体现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春冰”“霜叶”起兴,揭示万物无常;以“鴳疑鹏”“蚿笑夔”讽刺认知局限与执念;再以“二豪争攘袂”写世人对物质的执着,而“先生一捧腹”则展现诗人超脱旁观的智慧。全诗层层递进,由具体事件上升至人生哲理,最终归于佛家“无物”“法乐”的境界,并寄望于友人兼具出世之志与入世之才。语言机锋迭出,意象丰富,体现了苏轼“转物而不为物转”的精神追求。
以上为【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以自然意象“春冰”“霜叶”点出万物无常,奠定全诗哲思基调。继而引入寓言式对比——“鴳疑鹏”“蚿笑夔”,巧妙讽刺人类认知的局限与偏执。随后转入现实场景,“二豪争攘袂”生动刻画友人间因物起争,而“先生一捧腹”则凸显苏轼超然物外的智者姿态。中间数联层层推进,从“盆山”“画马”的实用性讨论,到“焚宝”“碎玉”的情感悖论,最终升华为佛理境界:“明镜无台”“定心无物”,体现其深受禅宗影响的心性观。结尾寄望友人既能“卧云”归隐,又能“破贼”建功,实现儒释合一的理想人格。全诗用典密集而自然,语言诙谐中见深沉,机锋处处,展现了苏轼融通百家、出入自在的思想高度与艺术造诣。
以上为【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因物赋理,托兴深远,非徒逞辞藻者可比。”
2. 纪昀《纪评苏诗》卷二十三:“语带禅机,而不见其枯寂;议论纵横,而不失其雅驯。东坡之妙,在能以理趣入诗。”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起结皆关出处大义,中幅跌宕诙谐,的是坡老本色。”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专明转物之妙,不滞于物,亦不弃于物,乃知公于晋卿之争,特借题发挥耳。”
5. 钱锺书《谈艺录》:“东坡好以禅喻诗,此篇尤为显例。‘明镜无台’‘定心无物’,直揭心宗,而终归于‘法乐胜五欲’,非佞佛也,取其安顿心灵之道而已。”
以上为【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