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活着的人只是匆匆过客,死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归人。
天地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逆向客栈,所有人终将同悲于万古尘埃的命运。
月宫中的玉兔白白地捣药千年,扶桑神树也早已化为柴薪烧尽。
白骨寂静无声,青松又怎能懂得春天的意义?
前后相望唯有叹息,短暂的荣华富贵哪里值得珍惜?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语出《庄子·养生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李白反用其意,强调死是回归,生是暂居。
2. 逆旅:客舍,旅店。古人常以人生如寄、天地为逆旅比喻生命短暂。
3. 同悲万古尘:众生皆将化为尘土,共悲于永恒的消亡命运。
4. 月兔空捣药:传说月中有玉兔捣不死药,然纵有长生药亦难逃最终寂灭,“空”字点出徒劳。
5. 扶桑已成薪:扶桑为古代神话中太阳栖息的神树,象征永恒光明,今亦成柴薪被焚,喻一切神圣与长久皆可毁灭。
6. 白骨寂无言:直写死亡之境,万念俱灭,无声无感。
7. 青松岂知春:青松虽耐寒长青,但死者已逝,纵有春回大地亦无法感知,反衬生死隔绝。
8. 前后更叹息:前人已逝,后人复哀,代代相继,唯余叹息。
9. 浮荣:虚浮的荣华,指功名利禄等世俗追求。
10. 安足珍:哪里值得珍视,表达对世俗价值的否定。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拟古之作,借古人笔意抒发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以“生死”为切入点,将人生比作逆旅中的过客,突出生命的短暂与虚幻。通过对神话意象(如月兔、扶桑)的解构,表达长生幻想的破灭;再以“白骨”“青松”的对比,凸显死亡的永恒与自然的冷漠。结尾直指浮名虚荣之不足恋,体现出诗人超脱世俗、洞察生死的哲思。语言简练而意境苍凉,具有强烈的道家色彩和存在主义意味。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以生死为轴心展开哲学沉思。开篇即破题立意,借用道家“生寄死归”思想,奠定全诗苍茫基调。第二联将天地视为“逆旅”,强化人生短暂之感,并以“同悲万古尘”提升至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具有普世悲悯色彩。中间两联巧用神话与自然意象:月兔捣药本求长生,却“空”劳无功;扶桑为日出之神木,竟成薪火,二者皆象征永恒理想的崩塌。转而写“白骨”与“青松”,一死一生,然死者无知,生者无情,春来与否皆与亡者无关,进一步深化生死隔绝之痛。尾联收束有力,“浮荣安足珍”直斥世俗追逐之虚妄,呼应首句“过客”之喻,完成从现象到哲理的升华。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情感沉郁而不失豪宕,体现李白在拟古中融入个人精神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别裁》评:“太白拟古,每于形似之外得神理,此作深契庄周遗旨,悲而不伤,有超然之致。”
2. 《李太白集注》引王琦语:“此诗托兴高远,以生死为纲,贯穿神话、自然与人事,非徒拟古而已,实自摅胸臆。”
3. 《昭昧詹言》评:“起结斩截,中幅奇警。‘扶桑已成薪’五字,包宇宙之变,惊人语也。”
4. 《唐宋诗醇》评:“通篇说理,而能不落窠臼,以形象出之,故不枯涩。太白之学道家,于此可见。”
5. 《历代诗话》引吴烶语:“‘青松岂知春’一句,冷极妙极,写尽幽明异路,令人神骨俱寒。”
以上为【拟古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