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朝的兵马乘着凛冽北风,擂鼓进军向西征讨犬戎。
你跟随汉将出征边塞,杀敌如割草般迅捷,定能建立非凡功勋。
君王手按宝剑,注视边疆形势,预示战事顺利,胡人主星“旄头”已陨落于其天空。
匈奴被俘斩首的人数将达极限,明年就该押入长安的蒲萄宫献俘了。
以上为【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翻译。
注释
1. 族弟:同族的弟弟,指李白的堂弟李绾。
2.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西域广大地区。
3. 汉家兵马:借汉代指唐朝军队,唐人常以汉喻唐,尤见于边塞诗。
4. 北风:象征严寒艰苦的边地环境,亦渲染出征的肃杀气氛。
5. 鼓行:击鼓进军,形容军容严整、气势磅礴。
6. 犬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此处泛指西域外敌,如吐蕃、突厥等。
7. 旄头(máo tóu):星名,属昴宿,古人认为旄头星象征胡人,其光芒暗淡或陨落预示胡人将败。
8. 匈奴系头:化用汉代典故,指俘虏或斩杀敌酋。《后汉书·耿弇传》有“取匈奴王首,悬之藁街”之意。
9. 蒲萄宫:即葡萄宫,汉代长安宫殿名,为接待西域使臣或举行献俘仪式之所,此处借指朝廷受降之地。
10. 剪虏若草:比喻杀敌轻松迅速,如同割草一般。
以上为【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注释。
评析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是李白为送别堂弟李绾从军西域而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气势雄壮,充满豪情,既表达了对族弟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也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军事胜利的信心。诗中借汉喻唐,以汉家兵马破犬戎象征唐朝军队战胜西陲外敌,体现出盛唐时期士人积极进取、投身边疆、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语言简练有力,节奏明快,意象雄浑,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之外的雄健风格。
以上为【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为送别之作,却无哀婉缠绵之气,反而通篇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首联以“汉家兵马乘北风”开篇,气象宏大,瞬间将读者带入金戈铁马的战场氛围。“鼓行而西”四字铿锵有力,展现出唐军浩荡西征的威势。颔联转写族弟从军,“尔随汉将出门去”亲切自然,继而“剪虏若草收奇功”则寄予厚望,语含激励。颈联由前线转向朝廷,“君王按剑望边色”刻画出帝王关注边事的威严形象,“旄头已落”借用天象预兆胜利,极具浪漫色彩。尾联更进一步,预言匈奴将彻底溃败,明年即可献俘于宫阙之下,表现出对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全诗虚实结合,既有现实送别的温情,又有理想化的胜利图景,体现了李白特有的豪迈与幻想交织的艺术风格。同时,借汉事言唐事,既符合当时诗歌惯例,又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以上为【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太白此作,气格雄浑,虽为送行,而志在封侯,盛唐气象宛然。”
2. 《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贤皓):“此诗以汉喻唐,颂扬国威,激励族弟立功边塞,体现李白积极用世之志。”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全诗笔力雄健,节奏明快,充满胜利信心,是李白边塞诗中的佳作。”
4. 《李白研究》(詹锳):“诗中‘旄头已落’‘明年应入蒲萄宫’等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安西战局的乐观预期,亦见诗人政治热情。”
以上为【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