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翻译
可叹你七岁时就懂得思念母亲,怜惜你长大后内心愈发痛苦。
如今你年老终于得以与母亲相逢,欣喜至极反而无言,泪水如雨般落下。
我不羡慕身穿白衣而位至三公的显贵,也不贪恋白日飞升上天的仙道。
我只敬爱你五十岁仍能穿上彩衣为母尽孝,小儿啼哭之景正可补偿当年失去的时光。
愿为你烹龙为肉、以玉为酒,祝你鹤发童颜,享寿千万年。
愿金花诏书装在锦囊之中赐予你,白藤肩舆、绣帘低垂,一路荣光相伴。
感念你的离合悲欢令我心酸不已,这样的事如今罕有,古来或许也未曾听闻。
汉高祖陵前归来见姐姐,或许尚有可能;郑仲孺怎会料到竟能重逢将军?
隋文帝时苦桃虽记其面却终未相认,唐德宗建中年间天子寻亲亦终成遗憾。
西河郡守怎能再讥笑朱寿昌弃官寻母?颍谷封人因荐子而羞愧,又怎比得上你的忠孝?
以上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翻译。
注释
1. 朱寿昌郎中:朱寿昌,宋代人,官至司农少卿。传说其生母为妾,被逐出家门,他自幼不知母所在,后刺血写《金刚经》以求母,五十年不懈,终在陕西(诗称蜀中)寻得。
2. 刺血写经:古代孝子为祈求神明保佑亲人平安或团聚,常刺取自身血液书写佛经,表达至诚。
3. 白衣作三公:指无官职者突然被擢升为宰相级高官。“白衣”指平民,“三公”为古代最高官职。
4. 白日升青天:道教中得道成仙、白日飞升的说法,象征超凡入圣。
5. 五十著彩服:指年过五十仍穿彩衣嬉戏于母前,典出老莱子行孝故事,形容尽孝不分年龄。
6. 儿啼却得偿当年:意为如今自己已有儿孙绕膝,啼哭之声可弥补童年失母之憾。
7. 烹龙为炙玉为酒:夸张修辞,形容极尽尊崇与祝福之意。“炙”即烤肉。
8. 金花诏书锦作囊:皇帝诏书以金花笺书写,装于锦囊之中,象征荣耀恩宠。
9. 白藤肩舆帘蹙绣:乘坐白藤编的轻便轿子,绣帘低垂,形容归养之荣。
10. 长陵朅来见大姊……颍谷封人羞自荐:以下四句皆用历史典故反衬朱寿昌寻母成功之难能可贵。
以上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为朱寿昌寻母成功所作的贺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诗围绕“孝”字展开,既赞颂朱寿昌五十年不懈寻母的坚贞孝心,又通过历史典故对比,凸显此事之罕见与感人。诗人不以世俗功名富贵为羡,而独重亲情团聚,体现出儒家伦理中“孝”的至高价值。语言庄重而不失深情,用典贴切,层层递进,将个人私情升华为普世感动,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
以上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嗟君七岁知念母”直抒胸臆,点出朱寿昌自幼怀孝思,奠定全诗沉郁深情的基调。次句“怜君壮大心愈苦”,揭示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情感层层加码。第三联“喜极无言泪如雨”极为动人,写出久别重逢时语言无法承载的巨大情感冲击,极具画面感。
诗人随即转入议论:“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以否定世俗最高理想——权位与长生,突出“爱君五十著彩服”的亲情价值,使孝道超越功利境界,达到精神崇高。接着以“烹龙为炙玉为酒”等极度夸张的意象表达由衷祝福,兼具浪漫色彩与庄重仪式感。
后半部分连用多个历史典故:汉代刘仲卿与姐姐失散、郑仲孺与旧识重逢、隋文帝未能认出旧仆、唐德宗寻亲未果、西河守讥讽弃官寻母者、颍谷封人荐子羞惭等,皆从反面烘托朱寿昌事迹之千古罕见。尤其“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二句,借帝王之力尚不能遂愿,更显平民坚持五十年寻母之可贵。
全诗结构缜密,情感跌宕,由哀怜到欣喜,再到礼赞与感慨,最终升华至对孝道的普遍敬仰。语言典雅而不晦涩,用典自然贴切,堪称宋代歌行体中的抒情佳作。
以上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孝思之诚,感天地而动鬼神,非东坡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通篇以情胜,不假雕饰而自工。‘喜极无言泪如雨’七字,真情实境,千古共悲。”
3.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孝行感格,古今所稀。东坡作诗以奖之,非徒美其事,实所以励风俗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刺血写经,求母五十年,事奇而情至。此诗述之,语语从肺腑流出,非应酬之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专咏一事,情真语挚,用典皆为衬托主旨服务,不炫博而自见渊博,可谓善用典者。”
以上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