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从与弟弟子由分别以来,已经度过了七个端午节。我的身体如同被彩丝缠绕般困于仕途,内心却像咀嚼苦菜一般悲苦。今年独自一人骑马而来,佳节的日子我日夜细数。孩子们见我到来十分欢喜,典当衣物置办了鸡肉和黄米饭来款待我。吃着水饼让我怀念故乡,饭筒又勾起我对楚地屈原的哀悯之情。本以为今天定能痛快一醉,用四川话畅谈欢笑。哪里想到身为官吏,终日被酒糟般的公务熏蒸困缚。唯有携着三个孩子出游,前往古寺拜访参禅的高僧。纵情高论,言辞可入梁代名僧之列,作诗也严守法度,连阿虎(苏过)也能得其诗律。归来后彼此一笑,姑且以此慰藉长久以来的失意与不平。
以上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的翻译。
注释
1. 真如:指真如院,宋代寺院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一带,为苏轼曾游之地。
2. 迟、适、远从:指苏轼携子苏迟、苏适、苏远同行。“从”即随行之意。
3.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4. 却数七端午:自与子由分别后,已历七个端午节,极言分离之久。
5. 身随彩丝系:端午有系五彩丝避邪之俗,此处双关,喻身陷官场不得自由。
6. 昌歜(chāng chù):菖蒲根制成的腌菜,味苦,古人端午食用,亦寓忠贞受苦之意。
7. 水饼:即汤面或水引饼,古代节日食品,此处唤起乡思。
8. 饭筒仍悯楚:饭筒即粽子,端午食粽为纪念屈原,“悯楚”即哀怜楚国、感怀屈子忠而见弃。
9. 典衣具鸡黍:典当衣物置办饭菜,言生活清贫而情意深厚。
10. 阿虎:苏轼幼子苏过的小名,善诗文,颇得父赞。
以上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写于贬谪期间某个端午节游真如寺时,抒发了与弟弟子由久别后的思念、宦海沉浮的困顿以及暂得解脱于佛禅之中的心境。全诗以“别”字起,以“笑”字结,结构完整,情感跌宕。既有对亲情、乡情的眷恋,也有对政治羁绊的厌倦,更有借禅理自我宽解的超然。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以理化情”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端午为背景,融节令风俗、家庭亲情、政治感慨与禅理体悟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晚年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开篇“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直抒胸臆,以时间之长凸显兄弟离情之深。继而通过“彩丝系身”与“昌歜苦心”的对比,巧妙将民俗意象转化为仕途羁绊与内心悲苦的象征。中段写儿童迎候、典衣设宴,细节真切,充满人间温情;而“水饼怀乡”“饭筒悯楚”则由饮食触发双重情感——思乡与忧国,层次丰富。
“谓言必一醉”至“糟曲困熏煮”转折陡峭,从期待欢聚到自嘲官身难脱,以“糟曲”喻政务烦扰,幽默中见辛酸。后转访禅祖、高谈诗律,体现苏轼以佛理排遣忧闷、以文艺寄托精神的生存智慧。结尾“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巨大人生委屈后的自我化解,正是东坡式旷达的典型表达。全诗叙事清晰,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自然而不失锤炼,堪称晚年抒怀诗之佳作。
以上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节序、人伦、仕隐、禅趣俱备,足见公晚年心境。”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评:“‘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巧于用事,寓意深远。‘糟曲困熏煮’五字,写尽宦况之恶浊。”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典衣具鸡黍’,非实境不能道。‘独携三子出’,愈见寂寞中之天伦乐。”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通首皆真情实感,无一语作伪。末二语似笑实悲,耐人咀嚼。”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每于节令诗中寄慨身世,此篇尤显。‘饭筒仍悯楚’一句,兼包个人遭遇与历史同情。”
以上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