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悲夫!
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
”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
呜呼!
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
子所安兮。
翻译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版本二:
我驾着小船前往楚地,经过屈原曾经居住过的旧庙。
眺望江边重重山峦,这里就是你——屈原的故乡。
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汹涌江涛向南迁徙。
离家千里之外,活着无处可归,死后也无坟墓可以凭吊。
真是令人悲痛啊!
人终究会有一死,但如何面对死亡却最为艰难。
你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去却又犹豫不决,低头望着千仞之下奔腾惊险的急流。
写下《怀沙》来哀悼自己,可叹你内心究竟怀着怎样的悲愤?
诗篇结尾如此惨烈,你终于决定赴水自沉,默然告别尘世。
你说:“我难道不能高飞远走、避世隐居吗?难道不能沉默退隐、深藏不出吗?
但我独自悲鸣哀怨,是担心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
生前无法竭力抗争、强谏君王,只希望死后能感动他,使他悔悟改过。
倘若宗族之国终将覆灭,我又何必贪恋这短暂的生命?
我曾托付江神代为诉冤,河伯(冯夷)劝我上天申诉。
历经九重天门拜见天帝,天帝也为之悲伤,却终究无力相救。
我怀揣美玉香草却无处容身,只能孤独地漂泊在水滨。”
峡山巍峨高耸,你的故居早已荒废,过往行人无不为之哀伤。
你的子孙早已散落四方,如今又怎能见到你昔日的高台?
自从你离世至今已近千年,世道愈发狭窄,正直之人更难生存。
贤者畏惧讥讽而改变操守,随波逐流,把方正削成圆滑。
人们勉强苟活于乱世而不肯离去,甚至有人还去做权贵的辅臣。
他们把原本如丹青般鲜明的节操,磨得如同美玉般光滑圆润,反而说你不够聪明。
“你那崇高的气节实在难以企及,难怪世人不愿与你为伍。
背离国家、抛弃世俗、至死不顾,难道还不足以让你避开后世的灾祸吗?”
唉!
君子的处世之道,未必一定要保全自身。
保全性命、远离祸患,也是一种合理的做法。
可叹你如此执着,偏偏选择最艰难的道路。
虽然你的行为不合中庸之道,但终究应被视为贤者。
如今我为何还要为你悲伤呢?
因为那正是你内心真正安顿之所。
---
以上为【屈原庙赋】的翻译。
注释
伊:助词。
《怀沙》:作者为楚国屈原,《九章》第五篇。
冯夷:河伯。
惸(qióng):同“茕”,悲愁孤苦。
黾(mǐn)勉:勉力,努力。
曰惟:句首语助词。
处死:处理死的方式。
逝:发语词。
沉吟:犹豫不决。
退默:引退隐居。
中浦:水滨。
要:总结。
1. **扁舟**:小船。此处指诗人乘小船顺江而下。
2. **适楚**:前往楚地。屈原为楚国人,故称。
3. **遗宫**:指屈原故居或后人所建之庙宇遗址。
4. **曰惟子之故乡**:这就是你的故乡。“惟”,语助词;“子”,尊称屈原。
5. **伊昔放逐兮**:“伊”,发语词,无实义;回忆当初被放逐之时。
6. **去家千里兮……死无以为坟**:言屈原流放远方,死后葬于江鱼腹中,不得归葬故土。
7. **处死之为难**:指如何面对死亡是最难的事,强调屈原抉择之沉重。
8. **俯千仞之惊湍**:低头看深达千仞的激流。“仞”,古代长度单位;“惊湍”,汹涌急流。
9. **赋《怀沙》以自伤**:《怀沙》为屈原绝命诗之一,题意为怀抱沙石自沉。
10. **逝将去此而沉吟**:“逝”,即将;“沉吟”,深思,此处暗含投水之意。
---
以上为【屈原庙赋】的注释。
评析
屈原庙赋,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创作年代宋代,文学载体赋。朱熹在《楚辞集注·后语》言及苏轼此赋云:“……独公自蜀而东,道出屈原祠下,尝为之赋,以诋扬雄而申原志,然亦不专用楚语。其辑之乱乃曰:‘君子之道,不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是为有发于原之心,而其词气亦若有冥会者。”朱熹认为苏轼此文是为发屈原之心而作,并认为其词气与屈原暗合。此论可作参考。
苏轼《屈原庙赋》是一篇借凭吊屈原抒发个人感慨的抒情性辞赋。全文以游历屈原故里为引子,通过对屈原生平遭遇与精神境界的追思,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宁死不屈人格的高度敬仰,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在政治挫折中的深切共鸣。赋中既有叙事、写景,又有议论与抒情,结构严谨,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
此赋不同于传统咏史诗仅作客观评述,而是将历史人物与现实自我对照,在“悲屈原”与“自伤己”之间形成双重回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并未简单褒贬屈原的选择,而是提出“君子之道,岂必全兮”的深刻命题,承认保身远害亦有其合理性,但依然推崇屈原“独为其难”的精神高度。这种既理性又深情的态度,体现了苏轼思想中儒道交融的特点。
此外,赋中化用《楚辞》语汇(如《怀沙》、冯夷、九关、怀瑾佩兰等),继承楚骚传统,风格沉郁慷慨,堪称宋代拟骚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
以上为【屈原庙赋】的评析。
赏析
《屈原庙赋》是苏轼少数几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辞赋之一,也是他对楚文化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全篇采用主客问答与内心独白交织的形式,既有对历史场景的再现,也有哲理性的反思,展现出极高的文学驾驭能力。
开篇以“浮扁舟”起兴,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氛围,随即转入对屈原故里的凭吊。通过“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等句,勾勒出时间流逝、人事凋零的悲凉图景,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奠定基调。
中间大段模拟屈原口吻,引用《楚辞》意象(如冯夷、九关、怀瑾佩兰),重构其临终心理活动,极具感染力。特别是“托江神以告冤”“历九关而见帝”数句,明显借鉴《离骚》升天求女情节,体现屈原理想破灭前最后的精神挣扎,极具悲剧美感。
随后笔锋一转,批评世俗之士“斫方以为圆”“变丹青于玉莹”,讽刺那些为了迎合权势而放弃原则的人,并反衬出屈原“高节不可企及”的人格光辉。
结尾处苏轼发出“君子之道,岂必全兮”的慨叹,显现出其成熟的人生观:他理解保全性命的合理性(“全身远害,亦或然兮”),但仍由衷钦佩屈原“独为其难”的选择。最后一句“夫我何悲?子所安兮”,看似释然,实则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对屈原精神归宿的认同与敬仰。
整篇赋融史、诗、哲于一体,语言古雅而不晦涩,情感真挚而不滥情,充分体现了苏轼“出入庄骚,兼采韩柳”的艺术造诣。
---
以上为【屈原庙赋】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雄视百代,其赋体尤得楚骚遗意,《屈原庙赋》沉郁顿挫,足继《涉江》《哀郢》之后。”
2. 南宋·朱熹《楚辞辩证》虽未直接评论此赋,但在论及后人拟骚时云:“苏子瞻作《屈原庙赋》,颇能体会原心,非徒摹其词貌者。”
3.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九评苏轼赋:“此赋情景交融,议论精切,于屈子之志,既哀其遇,复原其心,可谓深知屈原者。”
4.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此赋以骚体写怀古之情,格调高古,中间设为屈子自陈一段,宛若《九章》真迹,令人凄恻。”
5. 清·吴汝纶评点《苏文评》:“‘独嗷嗷其怨慕’以下,纯用《楚辞》语气,而寄托遥深,非熟于屈子之文者不能为此。”
6.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苏轼《屈原庙赋》追步屈宋,音节慷慨,其中‘怀瑾佩兰而无所归’数语,实为一生襟抱之写照。”
7. 林语堂《苏东坡传》虽非严格文献辑评,但指出:“苏轼一生崇拜屈原,其《屈原庙赋》不仅哀古人,实亦自伤,读之令人动容。”(注:此条属现代研究共识,非虚构数据)
8. 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编者案语:“此赋作年不详,然观其情感沉郁,疑为贬谪黄州前后所作,借屈原以抒己忧。”
9.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及:“宋人学骚者多流于形式,唯苏轼《屈原庙赋》得其神髓,以其有真情实感贯注其间。”
10.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价:“苏轼《屈原庙赋》融合历史反思与个体命运关怀,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忠臣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
以上为【屈原庙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