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鸟儿因快乐而忘记了被网罗的危险,鱼儿因欢愉而忘记了吞食钓饵后的灾祸。人又何必刻意选择安身之所呢?这天下滔滔,何处不是可以寄托身心的地方?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翻译。
注释
1. 出都来陈:指苏轼离开京城(汴京)前往陈州(今河南淮阳)。
2. 题小诗八首:船上原有他人题写的八首小诗,作者有感而和。
3. 和之:唱和,即依原诗之意另作诗相答。
4. 罦(fú):古代捕鸟的网,泛指罗网。
5. 钩饵:钓鱼的钩子和诱饵,喻指诱惑或陷阱。
6. 忘置罦:忘记自己可能落入罗网的危险。
7. 忘钩饵:忘记吞食钓饵会带来杀身之祸。
8. 择所安:选择安身立命之处。
9. 滔滔:形容水流盛大,此处引申为世事纷乱、天下广大。
10. 天下是:即“是天下”,意为这天下到处都是如此,可安身之处无所不在。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离开京都、途经陈地时所作,见船上有无名小诗感怀于心,遂和之。诗中借“鸟乐”“鱼乐”起兴,化用《庄子·秋水》中“鱼之乐”的典故,表达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面对仕途起伏、宦海沉浮,苏轼以哲思化解忧患,认为真正的安适不在于外在环境的选择,而在于内心的自在与豁达。末句“滔滔天下是”,气势开阔,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也彰显了其顺应自然、无往不适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短短二十字中蕴含道家哲理与人生智慧。前两句运用类比手法,以鸟、鱼之乐反衬人类常困于得失之心的局限。鸟鱼虽无知,却因其纯真而免于机心,反而获得真正的自由;相比之下,世人往往因执着于选择“安处”而陷入焦虑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出“何必择所安”的旷达之问,并以“滔滔天下是”作答,展现出一种顺应大化、随缘自适的生命态度。这种思想深受庄子“安时而处顺”观念的影响,也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流离中锤炼出的精神境界。全诗结构紧凑,意境开阔,言近旨远,堪称哲理短诗的典范。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见于舟中题壁唱和之作,语出自然,寓意深远,盖经历迁谪后心境之写照。”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若有憾,实则旷达,东坡胸次,于此可见。”
3. 近人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曾引此诗,称“东坡此语,实得庄生之髓,非徒文字游戏也。”
4. 钱锺书《谈艺录》指出:“东坡善以常语发妙理,如‘滔滔天下是’,看似平易,实含无限感慨与解脱。”
以上为【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