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才高之人到晚年终究难以再进一步,而当年果断辞官退隐,正如同在激流中及时抽身。不仅汉代的疏广、疏受两位贤者值得敬慕,他日也应当为像孙巨源这样的人建造“景孙楼”以作纪念。
以上为【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着作,并以见寄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孙巨源: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号巨源,高邮人,北宋文学家、经学家,苏轼好友。
3. 涟水:地名,今江苏涟水县,宋代属楚州。
4. 李、盛二著作:指时任涟水军或地方官署的两位著作佐郎,具体姓名不详。
5. 高才晚岁终难进:谓才华出众者到晚年仍难获升迁,暗含对仕途不公的感慨。
6. 勇退当年正急流:化用“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比喻在仕途高峰时主动辞官,如激流中退舟。
7. 二疏:指西汉疏广与疏受叔侄,皆任太子太傅,功成后同时辞官归乡,为人称颂。
8. 可慕:值得仰慕。
9. 景孙楼:“景”意为仰慕、追思,“孙”指孙巨源,此谓将来应有人为纪念孙巨源而建楼。
10. 五绝:指原寄诗共五首绝句,此为苏轼所和其中一首。
以上为【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着作,并以见寄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答赠之作,寄予友人孙巨源,并兼及涟水的李、盛二位著作郎。全诗通过对孙巨源急流勇退行为的赞颂,表达了对高尚人格与淡泊名利之风的推崇。前两句从“高才难进”与“勇退急流”对照落笔,既感慨仕途之艰,又突出退隐之智;后两句借汉代疏广、疏受典故,将孙巨源比作古之贤者,并预言后人亦当为其建楼纪念,极尽敬仰之意。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节操、重德轻禄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着作,并以见寄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厚。首句“高才晚岁终难进”道出了古代士人普遍的命运困境——纵有才华,晚年仍难获重用,语含悲悯。次句“勇退当年正急流”笔锋一转,赞扬孙巨源能在仕途顺遂之际主动退隐,实为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进”之艰难与“退”之可贵。后两句用典自然,“二疏”是历史上著名的功成身退典范,苏轼将其与孙巨源并提,足见对其人格的高度肯定。“不独……他时当有景孙楼”更进一步,指出孙巨源之风范不仅堪比古人,且足以垂范后世,应被永久纪念。这种推许可谓至高无上。全诗结构紧凑,用典精当,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苏轼对友人品格的敬重,也折射出他自己对仕隐关系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着作,并以见寄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景孙楼’语奇而有据,盖借‘景仰’之意造楼名,非实有其楼也,可见东坡用字之妙。”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此诗:“语简意长,于酬应中见风骨,非俗手所能及。”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此诗专美巨源之勇退,而以二疏映带,尤为得体。末句设想建楼,尤见推崇之意。”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按:“‘景孙楼’三字创见,然义可通,盖谓后人追思孙觉,必有建楼以志之者,非虚设也。”
以上为【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着作,并以见寄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