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坡先生尚未归去之时,曾亲自种下樱桃树与青李树。
五年来未曾踏上江边小路,梦中却常随春风追逐浮萍香草。
江边的梅花、山中的杏花为谁而开?独自含笑,依依地开放在荒野水畔。
此地的风物你尚未真正领略:浪花翻涌如天飞雪,层层激荡,壮美非凡。
待到明年我再度漂泊于江湖之间,料想你面对这些花时,定会三次叹息。
以上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王晋卿:即王诜(shēn),字晋卿,北宋画家、驸马都尉,苏轼好友,常有诗画往来。
2. 东坡先生:苏轼自称。
3. 来禽:即林檎,又名花红、沙果,果实可食,亦作观赏植物。
4. 青李:一种李子,色青,可食,古人常植于庭院。
5. 五年不踏江头路:指苏轼因仕宦漂泊,多年未至旧居或故地,具体所指或为黄州、汴京等地江岸。
6. 梦逐东风泛蘋芷:化用《楚辞》意象,蘋、芷皆水边香草,象征高洁情怀,言梦中追寻往昔。
7. 江梅:野生梅花,生于江畔,不假人工,品格清绝。
8. 山杏:山野间自然生长的杏花,与宫苑之花相对,具野趣。
9. 花浪翻天雪相激:形容春日繁花盛开,如浪涛翻滚,似雪花飞舞,极言花势之盛、气象之壮。
10. 明年我复在江湖:谓自己仍将漂泊在外,仕途不定,江湖代指远离朝廷的流寓生活。
以上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王晋卿(王诜)唱和之作,题为“送梅花次韵”,实则借咏梅抒怀,表达羁旅之思与人生聚散无常之感。全诗以回忆起笔,由自身经历切入,写自己未归时亲手栽种果木,如今久别故地,唯有梦境相寻。中间转入对江梅山杏的描写,赋予其孤独自赏的人格色彩,暗喻诗人高洁自守的情怀。后以壮阔的“花浪翻天”之景打破柔婉意境,展现自然之力与生命奔放之美。结尾预想明年重逢,知友对花兴叹,既含惜花之情,更寓人生无常之慨。全诗情景交融,寄意深远,体现了苏轼融豪放与婉约为一炉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首两句以“未归时”“自种”起笔,带出一段亲身经历,亲切自然,也暗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三四句转写现实阻隔与梦境追寻,“五年”显时间之久,“梦逐”见思念之深,情意绵长。五六句以拟人手法写“江梅”“山杏”,“为谁容”一问,引出“独笑依依”的答案,赋予花卉以人格,实则是诗人孤高自持、不媚世俗的自我写照。七八句笔锋陡转,从静谧转向壮阔,“花浪翻天”以夸张比喻描绘花开如海、气势磅礴之景,使诗意豁然开朗,展现出苏轼特有的雄浑气魄。最后两句由景及人,设想未来重逢情境,“三叹息”语简意丰,既叹花期易逝,亦叹人生聚散,更叹知己难再,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融合了个人身世之感与自然审美体验,是苏轼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评:“此诗以梅花为引,实抒羁怀。‘梦逐东风’句,情致缠绵;‘花浪翻天’句,气象峥嵘,东坡之妙,在刚柔并济。”
2. 《宋诗钞·东坡集》评:“王诜工画梅,苏子和以诗,不专咏形貌,而重寄意。‘独笑依依’四字,写出梅之神骨,亦见作者胸襟。”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四句叙情,中二句写景,后四句生发感慨,章法井然。‘三叹息’收束全篇,含蓄不尽,得风人之旨。”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编者按:“此诗作年不详,然从‘五年不踏江头路’观之,或为元祐年间居京时追忆早年贬谪生涯之作,寄托身世之感。”
以上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