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检阅大军,面临长江,江水浩荡,奔流不息。
戈矛林立,如同山林,黑色的铠甲闪耀着日光。
猛将们胸怀着雷霆之怒,胆略勇气正充塞于天地之间。
谁说长江水面广阔?一束芦苇便可轻易横渡。
(我的志向是)不经过战斗便使敌寇屈服,止息干戈,方称得上贤明之君。
古公亶父迁居岐山,正是日后剪灭殷商的开端。
孟献子在虎牢修筑城防,郑国之人便恐惧臣服。
赵充国致力屯田耕作,先零羌人因此自行败亡。
(我也要)在淮水、泗水流域振兴农业,筑室定居,以徐州为都。
权衡时宜,运用谋略,使得全军上下都喜悦安康。
岂能像《东山》诗中所写的那样,长久地沉浸在征战的忧伤之中。
以上为【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的翻译。
注释
汤汤:水流盛大貌。
玄甲:黑色的铠甲。
一苇可以航: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此处反用其意,形容凭借强大军力,渡过长江易如反掌。
戢兵:收藏兵器,指停止战争。
古公宅岐邑:古公亶父(周太王)为避戎狄,率族迁居岐山之下的周原,其后族裔最终灭商。此典喻示奠基之功。
孟献营虎牢:春秋时,鲁国孟献子(仲孙蔑)建议在虎牢筑城,迫使郑国归顺。此典说明战略要地的威慑作用。
稽颡:古代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惶恐。
充国务耕殖:西汉宣帝时,名将赵充国在西北边境实行屯田,持久备羌,最终不战而瓦解先零羌。
先零:汉时羌族的一支。
淮泗、徐方:指淮河、泗水流域及徐州地区,是当时魏吴对峙的前线。
东山诗:指《诗经·豳风·东山》,描写远征士兵在归途中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以上为【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曹丕于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东征孙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临江观兵时所作。它并非一首单纯的战争诗,而是一篇展现帝王雄图与战略思想的宣言。全诗气势磅礴,前半部分极写军容之盛,以“一苇可以航”的豪语蔑视长江天险,彰显了魏国的强大国力与军事自信。然而,诗的核心思想在后半部分发生转折,从“不战屈敌虏”的理想出发,接连引用古公亶父、孟献子、赵充国三个典故,明确提出了以长期屯田、发展经济、稳固边防为核心的战略方针,以此来拖垮、慑服对手。这充分体现了曹丕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结尾以“岂如东山诗”作结,表明自己不愿陷入连年征战的泥潭,希望以更富成效的方式实现统一,格调昂扬,别开生面。
以上为【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与说理的完美结合。开篇如画卷般展开壮观的军阵,以景物渲染声势。中间“谁云”二句,笔力千钧,是情感的第一次勃发。随后,诗意从军事威慑自然过渡到政治理想,通过连续用典,将抽象的战略思想表达得具体而厚重,体现了“以史入诗”的典雅与厚重感。全诗结构严谨,由“观兵”起兴,至“戢兵”明志,再以历史经验证之,最后落实到“兴农”“筑室”的具体方略和“悦康”的愿景上,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诗中虽不乏帝王霸业之心,但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力求避免生灵涂炭、追求长治久安的理性精神,这在帝王诗中尤为可贵。
以上为【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的赏析。
辑评
清·沈德潜《古诗源》:“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天子之气,自别凡人。末段以屯田为策,意思不战而屈人,是庙算,亦是老谋。”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观兵’数语,极写声势。‘不战’以下,转出正意,议论开阔,有霸主治术,不独以词藻见长。”
近代·吴闿生《古今诗范》:“魏文之诗,气体高妙,而亦具有经纬。此篇前幅壮丽,后幅深稳,将雄才大略与仁心善政合而为一,足见开国帝王气象。”
以上为【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