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奉诏讨伐罪臣进行远征,清晨经过险峻的黎山。
东渡黄河扎下金色营寨,北望故宅已然倾颓倒塌。
其中有高楼巍然耸立,荆棘缠绕篱笆丛生。
南见果园犹带青翠,寒霜白露凄冷夜降。
面对故园桑梓令人伤怀。
以上为【黎阳作】的翻译。
注释
1. 黎阳:今河南浚县,汉魏军事要冲
2. 奉辞:秉承皇帝诏令
3. 罚罪:讨伐有罪者
4. 遐征:远途征伐
5. 黎山:黎阳县境内山岭
6. 巉峥:山势高峻险要
7. 金营:金色营帐,指主帅营寨
8. 故宅:旧时居所,或指袁绍故宅
9. 顿倾:突然倒塌
10. 亭亭:高耸直立貌
11. 蕃:通"藩",篱笆
12. 宵零:夜间降落
13. 桑梓:故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以上为【黎阳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征途纪行为框架,通过"黎山巉峥"的行军险阻与"故宅顿倾"的家园破败形成双重映照,展现战争对物质家园与精神故土的摧残。尾句"彼桑梓兮伤情"的直抒胸臆,在楚辞体式的哀婉中注入建安诗歌特有的苍凉气韵,开创了帝王征战诗的新境界。
以上为【黎阳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建安八年(203)曹丕随曹操北征袁谭途中,是其现存最早的纪行诗。全篇采用移步换景的叙事结构:首句"奉辞罚罪"以宏大意旨开篇,彰显政治征伐的合法性;"晨过黎山"至"北观故宅"四句,通过"晨过""东济""北观"的连续动作,构建出立体行军图景。中段聚焦废墟意象,"高楼亭亭"与"荆棘绕蕃"的强烈对比,既写实景又暗喻袁绍势力的盛衰剧变,其苍茫视野较之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更具历史纵深感。尾三句转写自然永恒,"果园青青"的生机与"霜露惨凄"的肃杀形成季候张力,最终收束于"桑梓伤情"的千古同悲。这种将个人感怀融入历史兴亡的书写方式,既承袭王粲《七哀诗》的乱离书写,又下启陆机《辨亡论》的史论精神,堪称魏晋纪行诗的奠基之作。
以上为【黎阳作】的赏析。
辑评
1.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魏文之才,洋洋清绮,《黎阳》之作,气过其文。"
2. 钟嵘《诗品》:"文帝'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率皆直寻,而颇多感慨之词。"
3.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黎阳行》者,魏文帝征途所作也。其'彼桑梓兮伤情',盖取《楚辞·哀郢》之遗意。"
以上为【黎阳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