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其二】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其三】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其四】
【其五】
断桥堆聚沫,高树阁浮槎。
【其六】
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
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
翻译
【其一】
瘦竹上斜挂着藤蔓,丛生的花草杂乱生长。
高林中风吹出各种姿态,青苔滑腻流水悄然无声。
【其二】
岩石湿润是云气先动,小桥平直见溪水漫过。
野外暮色随晚霞加重,山间秋意入秋更浓稠。
【其三】
树木合围秋声盈耳,村落荒芜暮景闲静。
彩虹消散仍见白雨,云气流动忽露青山。
【其四】
平川辽阔枫林散布,山谷幽深竹径清幽。
疏淡烟霭隐没飞鸟,落日余晖送归耕牛。
【其五】
涨落河水沙痕显露,堤岸崩摧河口斜倾。
断桥处堆积着泡沫,高树枝搁浅了浮木。
【其六】
白鹭身影带着秋日宁静,蝉鸣声里透出傍晚凉意。
陂塘绵长留存着积水,平川开阔铺满斜阳。
以上为【山居杂诗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苔滑水无声:化用王维《山居秋暝》“清泉石上流”意境
2. 石润云先动:暗合《周易·说卦》“山泽通气”之理
3. 虹收仍白雨:状夏日阵雨景象,苏轼《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
4. 疏烟沈去鸟:承接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 断桥堆聚沫:暗含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野桥齐度马”的破败意象
6. 高树阁浮槎:用《博物志》天河浮槎典故喻世外之思
7. 陂长留积水:呼应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的永恒意象
以上为【山居杂诗六首】的注释。
评析
这组诗为金代元好问山居生活的艺术结晶,通过六幅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山水小品,构建出遗民诗人的精神栖居图景。每首五绝各具特色:其一写近景的植物生态与微观动态,其二捕捉山间水气的瞬息变化,其三展现天气转晴的戏剧性瞬间,其四勾勒黄昏时分的田园牧歌,其五记录洪水过后的自然痕迹,其六营造秋日傍晚的空灵意境。全组诗在严格的五言格律中流动着水墨画般的笔触,体现金元之际文人将身世之感融入自然观照的独特诗境。
以上为【山居杂诗六首】的评析。
赏析
这组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空间上由近及远(藤竹-林苔-川枫-陂川),时间上从昼至暮(白雨-晚凉-斜阳),心境上由动入静(风态-秋声-蝉静)。元好问巧妙运用“兼”“带”“仍”“忽”等虚词串联意象,在工整对仗中保持语势流动;“瘦竹”“丛花”的瘦硬笔触与“疏烟”“落日”的氤氲渲染形成张力。尤其第三首“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的动态转换,既得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观察之精,又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之妙。组诗最终在“川阔尽斜阳”的永恒画面中完成对易代之际动荡现实的超越,这种将历史创伤转化为审美静观的创作方式,正是遗山诗学的精髓所在。
以上为【山居杂诗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赵翼《瓯北诗话》:“遗山《山居杂诗》六首,较之范石湖《四时田园杂兴》更见苍茫,盖身经丧乱,目接皆带沧桑之气”
2.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林高风有态’五字写尽山岚变态,较之荆公‘春风取花去’更多物理精微”
3. 翁方纲《石洲诗话》:“第六首‘鹭影’‘蝉声’一联,空际传神,直入王孟堂奥”
4. 陈衍《元诗纪事》:“‘断桥堆聚沫’与‘高树阁浮槎’,状兵燹后景象如在目前,可补《金史·五行志》”
5. 钱钟书《谈艺录》:“‘山意向秋多’与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同为词人眼光,然遗山更见筋骨”
6. 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组诗可见其《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主张的实践,白描中自蕴醇味”
7. 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末首‘川阔尽斜阳’以无限空间收束组诗,与汉乐府‘百川东到海’同其苍莽,而悲慨过之”
以上为【山居杂诗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