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公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
微诚不感,犹絷夏台。
苍鹰搏攫,丹棘崔嵬。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台星再朗,天纲重恢。
屈法申恩,弃瑕取材。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覆盆傥举,应照寒灰。
翻译
共工暴怒,天柱从中折断。
鲲鲸翻腾,掀起惊涛骇浪,雷声轰鸣。
鱼龙作乱,陷害忠良,酿成灾祸之源。
火焰焚烧昆仑山,美玉与顽石一同破碎。
我仰望苍天,祈求甘霖降临,浇灭烈火余烬。
希望如李广射箭能裂开巨石,鲁阳挥戈能使太阳倒回。
像邹衍那样痛哭,寒霜便应声而降;可我的诚心未被感应,仍被囚禁于夏台。
如同猛鹰被捕,荆棘丛生,环境险恶。
豪杰圣贤凋零,王朝风气衰败令人悲伤。
然而斯文之道尚未消亡,东岳泰山岂会崩塌?
穆生曾逃楚国之难,邹阳脱吴地之灾——他们都因明察而免祸。
我却识机太迟,被二人所讥笑。
良马不轻易疾驰,麒麟又怎会无故出现?
如今骨肉星散,一家分离,两个孩子如草芥般抛掷远方。
万千悲愤郁结于心,忧愁不断从内心催逼而出。
金瑟玉壶这些美好之物,也都成了引发愁思的媒介。
举杯叹息,泪尽继之以血,沾满酒杯。
但愿宰相之星再度明亮,国家法纲重新恢张。
能屈法而施恩,舍弃瑕疵录用人才。
像公冶长那样虽被冤囚却不真是罪人,孔子对他毫无猜疑。
若能将覆盆掀开,理应照见我这颗冰冷如灰的心。
以上为【上崔相百忧章】的翻译。
注释
1. 崔相:指崔涣,唐肃宗时宰相,曾主持平反冤狱。李白作此诗向其陈情求助。
2. 共公赫怒,天维中摧:借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比喻国家纲纪崩坏。
3. 鲲鲸喷荡:鲲,传说中的大鱼;鲸,巨鱼。此处以海洋巨兽翻腾象征天下大乱。
4.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昆仑山产玉,火烧昆山则美玉与顽石俱毁,喻贤愚同罹祸患。
5.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希望天降甘霖扑灭烈火,喻期盼恩赦洗刷冤屈。
6. 箭发石开:用西汉名将李广射石没镞典故,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表达精诚所至、感动天地的愿望。
7. 戈挥日回:用鲁阳公挥戈退日典故,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喻人力可回天意。
8.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战国时邹衍事燕惠王,被谗下狱,仰天哭诉,时值盛夏竟降霜,见《论衡·感虚篇》。喻忠臣蒙冤感天动地。
9. 犹絷夏台:夏台为夏代监狱,此指自己被囚。相传商汤曾被桀囚于夏台,李白以此自比。
10.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公冶长系孔子弟子,曾因通鸟语被误囚,孔子仍将女儿嫁他,谓“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李白借此表明自己无辜,望执政者明察。
以上为【上崔相百忧章】的注释。
评析
《上崔相百忧章》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其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流放夜郎途中。此诗借古喻今,慷慨悲歌,表达了诗人蒙冤受屈、骨肉离散的巨大痛苦,同时寄望于当朝宰相崔涣能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使其沉冤得雪。全诗情感激越,意象雄奇,结构跌宕,融合神话、历史、典故于一体,展现出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深沉的现实关怀。诗歌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时代动荡、贤才遭忌的深刻控诉,堪称“百忧”交集的血泪之作。
以上为【上崔相百忧章】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百忧”为题,实为李白一生理想破灭与晚年惨境的集中写照。开篇即以“共公赫怒,天维中摧”的壮阔神话起兴,将个人遭遇置于天地崩裂的宏大背景之下,赋予其悲剧以宇宙性的深度。继而连用“鲲鲸喷荡”“火焚昆山”等激烈意象,渲染出政局动荡、善恶混淆的末世图景。诗人自比“鱼龙陷人”的受害者、“苍鹰搏攫”下的困禽,形象揭示了忠良被构陷的残酷现实。
全诗大量运用历史与传说典故,形成密集的象征网络:李广射石、鲁阳挥戈表现其渴望奇迹昭雪;邹衍哭霜、夏台羁囚抒写冤情之深;穆生逃楚、邹阳脱灾则寄托对明主识鉴的期待。尤其“骥不骤进,麟何来哉”一句,既含怀才不遇之愤,又暗讽时无圣主,语意沉痛。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八字尤为凄绝,以“星离”状家庭离散之惨,“草掷”写子女命运之卑微,情感真挚,震撼人心。结尾“覆盆傥举,应照寒灰”化用“覆盆不照太阳光”之语,卑微中见尊严,绝望里存希望,充分展现李白身处绝境而不失信念的精神品格。
艺术上,此诗打破五言常规,句式参差,节奏急促,配合激烈情感的发展;语言瑰丽奇崛,想象超凡,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风格。然其内核却是极为现实的冤屈申诉,可谓“以仙笔写人痛”,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上崔相百忧章】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一:“李太白《上崔相百忧章》,辞甚悲壮,盖谪夜郎时作。其言‘星离一门,草掷二孩’,可以知其心中之痛矣。”
2. 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评:“此白自讼之诗,托兴深远,引类比物,极于哀怨而不失风雅之旨。”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借天象以写人事,援古事以证今情。虽极悲愤,不失敦厚。太白集中之变调也。”
4.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引旧评:“此篇多用比兴,如‘火焚昆山’‘覆盆寒灰’,皆寓身世之感;而‘邹衍恸哭’‘冶长非罪’,则望解网之恩也。情词恳切,有《小弁》之怨,无畔援之心。”
5.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指出:“此诗为李白晚年重要作品之一,反映了其在政治灾难中的真实心态,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
以上为【上崔相百忧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