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满柳树的庭院里静悄悄的女主人在白昼里睡眠正香。在白昼里睡眠正香的女主人静悄悄的微风还吹拂在那庭院里的柳树上。只见她冒着香喷喷的汗水穿着那薄薄的衣衫让人感觉她是那样的凉爽,让人感觉凉爽的衣衫薄薄的里面还冒着汗水又是那么的香。
她睡醒了只见她嫩红嫩红的手端着一碗冰凉凉的凉拌藕片,装着凉拌藕片的大碗又冰着她那嫩红嫩红的手掌。作为郎君的讥笑她藕丝牵连得是那样的长,长长的藕丝却又讥笑那郎君的傻样。
版本二:
庭院柳树在微风中静静摇曳,白昼里人已入眠,白昼安眠之人静卧于清风拂动的庭柳之下。身上沁出淡淡的香汗,穿着轻薄的衣衫倍感清凉,凉爽的衣衫上还残留着微微的汗香。手中捧着盛有莲藕的冰碗,碗中的冰块映得双手泛红;而那红润的手又衬托着碗中的冰镇莲藕。郎君笑着说道:这藕丝真长啊,长长的藕丝仿佛也在笑那多情的郎君。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卷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乃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回文夏闺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
碗:明吴讷钞本作「椀」,按「碗」、「椀」通用。《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腕」。
1.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回文:一种修辞手法,诗句或词句顺读与倒读皆能成文,语义通顺。
3. 柳庭风静人眠昼:庭院中柳树静立,风亦轻缓,人在白昼安睡。
4. 昼眠人静风庭柳:倒读上句,语序变化但意思相近,强调环境的宁静。
5. 香汗薄衫凉:因暑热而出汗,汗水带着体香,身穿薄衫感到清凉。
6. 凉衫薄汗香:凉爽的衣衫上沾着薄薄的香汗,气息隐约。
7. 手红冰碗藕:因捧着盛有冰块和莲藕的碗,寒气使手发红。
8. 藕碗冰红手:倒读上句,突出冰寒与肤色的对比。
9. 郎笑藕丝长:情郎看到莲藕拉出的细丝,笑着说它很长。
10. 长丝藕笑郎:倒读后句,拟人化表达,仿佛藕丝也在嘲笑情郎的调侃,暗喻情丝不断。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情景交融,写闺中少女夏日的生活容貌。下片,以物传情,以闺中少女嘲笑郎君写醒后的怨思。此词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此词为苏轼所作回文词《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全篇可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结构精巧,音韵和谐,体现了高超的文字技巧。内容描写夏日闺中女子的情思与生活片段,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香汗、凉衫、冰藕、红手)展现女性的柔美与娇态,末两句以“藕丝长”双关情丝绵长,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情郎的依恋和羞涩之情。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闲雅,虽题为“夏闺怨”,却无浓重哀愁,反显温婉俏皮,展现了苏轼在婉约词风上的驾驭能力。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的评析。
赏析
这首《菩萨蛮》是典型的回文词,形式奇特,构思巧妙。全词八句,每两句互为回文,既保持了语言的对称美,又不失意境的连贯性。上片写夏日午眠情景,以“柳庭风静”开篇,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初夏图景。女子在炎夏中轻衫薄汗,香凉交织,既有身体感受,又有嗅觉意象,细腻传神。下片转入生活细节,以“冰碗藕”点出消暑之物,同时通过“手红”与“冰碗”的冷暖对比,增强画面感。结尾两句妙趣横生,“藕丝长”既是实写莲藕之特性,又暗喻男女之间缠绵不断的情丝,谐趣中见深情。倒读时,“长丝藕笑郎”更添一层拟人意味,仿佛自然之物也参与人间情感,极富诗意。苏轼以豪放著称,然此词却婉转细腻,足见其词风之多元。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的赏析。
辑评
清·徐电發《词苑丛谈》:词有櫽括体,有回文体。回文之就句回者,自东坡始也。
1. 《历代词话》卷七引清·张德瀛语:“东坡《菩萨蛮》回文词,顺逆成章,工妙绝伦,非刻意雕琢者所能及。”
2. 《词林纪事》卷五载清·吴衡照评:“回文体始于晋代苏蕙《璇玑图》,宋人多效之。苏子瞻‘柳庭风静’一阕,清丽可诵,尤见才思之敏。”
3.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通过回文形式展现夏日闺情,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末句以‘藕丝’双关情丝,含蓄隽永。”
4. 《唐宋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指出:“此词虽为游戏笔墨,然情景交融,细节生动,非大家不能为此。”
5.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提到:“苏轼不仅能作豪放之词,亦擅长婉约小令,如《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体现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以上为【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