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回到岭北时正逢初雪,而我也已在江南度过了五个春天。
请代我传话给风流倜傥的王武子:我们三人都是真正懂得山水真趣的人。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王定国:北宋文人王巩,字定国,苏轼好友,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
2. 王晋卿:即王诜(shēn),字晋卿,北宋著名画家、驸马都尉,善画山水,与苏轼交好。
3. 《着色山》:指王诜所绘设色山水画,描绘山景并施以色彩。
4. 君归岭北:指王定国曾被贬岭南,后北归。岭北泛指五岭以北地区。
5. 初逢雪:暗示季节为冬季,亦象征人生境遇的清寒与高洁。
6. 江南五见春:苏轼自言在江南已历五个春天,可能指其贬谪黄州期间的生活经历。
7. 寄语:托人带话,传达心意。
8. 风流王武子:王武子即王济,西晋名士,此处借指王诜,赞其才情风雅。
9. 识山人:懂得山水真意之人,不仅指能欣赏山水画,更指能领悟自然之道的高士。
10. 三人:指王诜(画者)、王定国(藏者)、苏轼(观者兼题诗者),皆具艺术修养与山水情怀。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其友人王定国所藏王晋卿(即王诜)所绘《着色山》画作题写的第二首题画诗。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时空对照与人物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与友人之间精神契合的知音之情。诗中“三人俱是识山人”一句尤为关键,既是对画者、藏者与观者的共同审美境界的肯定,也体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前两句以“君归岭北”与“我亦江南”形成空间对照,“初逢雪”与“五见春”则构成时间与气候的对比,既写出二人各自的人生轨迹,又暗含宦海浮沉、聚散无常的感慨。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转向精神层面的共鸣——通过一幅《着色山》画作,将三位知音联结在一起。
后两句直抒胸臆,“寄语风流王武子”语气亲切洒脱,借用晋代名士王武子之典来称美王诜,既显敬重,又添风雅。“三人俱是识山人”是全诗主旨所在,所谓“识山”,不仅是视觉上的观赏,更是心灵上的契合。在苏轼看来,真正的“识山人”能透过笔墨窥见自然之魂,能在逆境中保持对美的追求与对自由的向往。这句诗既是自许,也是共勉,展现了宋代文人“以艺通道”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于元丰年间,时苏轼谪居黄州,王定国自岭南北归,过访或寄画相示,故有是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淡,而意味深长,三人识山之语,非但赏画,实寄托林泉之志。”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人题画诗多寓身世之感,尤以东坡为最,往往借物写心,托兴深远。”可为此诗之旁证。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本)评曰:“不事雕琢,天然成韵。‘识山人’三字,包蕴无穷,画理、人品、交情尽在其中。”
以上为【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