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腊月将尽已萌生春天的时序,连绵愁雨催促着岁暮的黄昏。
嫩红的花苞初绽在艳丽的花萼,遍野的绿色覆盖着陈年的草木根。
幽暗山谷里泉水才开始奔涌,平原田野中的水流即将变得浑沌。
农家纷纷开始准备春耕劳作,柴门内外聚集着开春的百般事宜。
以上为【残腊】的翻译。
注释
残腊:农历腊月(十二月)末,冬春交替之时
春序:春季的节气顺序。中国古代将春季分为立春、雨水等六个节气
愁霖:连绵不断的雨水。《左传》有“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之说
东作:古代称春耕生产。《尚书·尧典》有“平秩东作”记载
陈根:往年草木的根系,与新生花草形成生命循环的象征
以上为【残腊】的注释。
评析
此诗展现朱熹作为理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全诗以“残腊”向新春转换的特定时空为框架,通过四组自然意象的精准捕捉,构建出天地生命循环的完整图景。尾联笔锋转向人间农事,将自然律动与人类活动巧妙衔接,形成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照。诗中“生”“逼”“敷”“被”“注”“欲”等动词的连续运用,赋予静态时序更替以强烈的动态张力。
以上为【残腊】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在三个层面展现朱熹的宇宙观:首联以宏观视角捕捉“冬—春”“岁—昏”的时空转换;中间两联通过红绿色彩对比(“小红”与“众绿”)、山水空间呼应(“阴壑”与“原田”),构建出立体化的自然生机图;尾联以“东作”收束,将自然规律引向人间实践,暗合《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欲浑”的观察——春水因万物萌动而浑浊,恰是生命力勃发的另类证明,这种对传统审美中“清浊”概念的超越,体现理学家独特的认知方式。
以上为【残腊】的赏析。
辑评
《宋诗钞》评朱熹诗风:“理致森严,而寓感飞动,此篇尤见其观察物理之微。”
钱钟书《谈艺录》:“晦庵‘水欲浑’句,与一般诗人但知赏水清异趣,此正是道学家体认天机处。”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该诗将时序物候与农事活动打成一片,在宋代理学诗中最得‘格物致知’之三昧。”
张健《宋代文学思想史》:“朱子以‘小红’‘众绿’等细微意象承载天地大化,可见其‘即物穷理’的思维特征。”
以上为【残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