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宋国梧台之东,有个乡人得到了一块燕石。
他夸耀此石为天下至宝,反而讥笑赵王所拥有的和氏璧。
然而赵国的和氏璧洁白无瑕、经得起考验,而燕石却并非真正的美玉。
世俗之人常常混淆真伪,哪里分得清美玉与石头的区别呢?
以上为【古风】的翻译。
注释
1. 宋国梧台东:宋国,周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东部一带;梧台,传说中宋国的一处高台,或为虚构地名,用以泛指民间之地。
2. 野人:乡野之人,指平民百姓,非指粗野之人。
3. 燕石:燕地所产之石,质地粗糙,非真玉,古人常以“燕石”比喻貌似珍贵而实为凡品之物。
4. 夸作天下珍:夸耀其为天下最珍贵的宝物。
5. 却哂赵王璧:反而讥笑赵王所拥有的宝玉。赵王璧即“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所献,后归赵国,为天下公认的至宝。
6. 赵璧无缁磷:形容和氏璧纯净无瑕。缁,黑色;磷,瑕疵。无缁磷即毫无污点或损伤,比喻品德或事物的完美。
7. 燕石非贞真:燕石并非真正的美玉。“贞”指坚贞、纯正,“真”指真实、本质。
8. 流俗多错误:世俗之人多有谬误,不能辨别真伪。
9. 岂知玉与珉:怎能分辨得出美玉与似玉之石?玉,真玉;珉,像玉的石头,常指次等石料。
10. 此诗主题源自《尹文子·大道下》中“宋人藏燕石”的寓言故事,李白化用典故以抒怀。
以上为【古风】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以“燕石”与“赵璧”的对比为喻,揭示了世人常因无知或虚荣而颠倒真伪、贵贱不分的社会现象。诗人借古讽今,批判流俗盲目推崇虚假之物、贬低真正珍宝的愚昧心态,表达了对真理与价值被扭曲的深切忧虑。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李白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与高洁人格的坚守。
以上为【古风】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属咏物讽喻之作,结构清晰,对比鲜明。前四句叙述一个寓言式场景:野人得燕石而自诩为宝,反讥赵璧,荒诞可笑;后四句转入议论,指出赵璧品质高洁、经得起考验,而燕石徒有其表,本质低劣,进而批判世俗普遍存在的认知错乱。诗人通过“玉”与“珉”的对立,象征真才实学与虚名浮誉之间的冲突,暗含对当时社会趋炎附势、崇假贬真的风气的讽刺。李白虽以豪放飘逸著称,然此诗语调冷峻,逻辑严密,展现出其思想深度与批判精神。全篇用典自然,寓意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讽喻短章。
以上为【古风】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165收录此诗,题为《古风·其五十二》,列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2.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评:“此借燕石讥世之贵伪贱真者,与‘嫫母衣锦,西施负薪’意同。”
3.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云:“此篇盖讥世人不识真才,而假饰者反见尊宠也。”
4.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认为:“此诗用《尹文子》宋人藏燕石故事,以喻庸俗之人妄自尊大,不辨真伪。”
5.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指出:“《古风》诸篇多寓兴亡之感与人生哲理,此首专论识鉴之难,亦时代风气之反映。”
以上为【古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