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家就在敬亭山下,每每追随谢灵运的足迹作诗。
虽与他相隔数百年,但风神气韵却仿佛就在昨日。
登上高处,正值素净的秋月当空;俯瞰下方,青山环绕着城郭。
再往下看,一群鸳鸯自在地饮水啄食,鸣叫跳跃,悠然自得。
您(崔侍御)虽仕途坎坷失意,却如瑶台雪中的仙鹤,
孤高独立,冷眼窥视浮云,心志早已超脱尘世,寄于寥廓苍穹。
偶尔来探望我,相视一笑,共食一餐简单的葵菜与豆叶。
这人世间如同萧瑟秋风,我们每次相逢都倍感凄清寂寥。
您腰间佩带着镶玉的宝剑,心意坚定,言出必诺,从无背弃。
真正的壮士不可轻慢小觑,我与您相约,终将在高入云霄的楼阁重逢!
以上为【游敬亭寄崔侍御】的翻译。
注释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前后,李白游宣州敬亭山时。
2. 敬亭: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南朝谢朓曾赋诗于此,后成为文人胜地。
3. 谢公: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有《游敬亭山》诗;李白极推崇谢朓,常称“谢公”。
4. 风期:风度与志趣,指精神气质。
5. 素秋:秋季五行属金,色白,故称“素秋”。
6. 青山郭:青山环绕的城郭,指宣城。
7. 蹭蹬(cèng dèng):失势、困顿不得志。
8. 瑶台:神话中仙人居所,《楚辞》有“望瑶台之偃蹇兮”,喻高洁超凡。
9. 葵与藿:葵菜与豆叶,古代贫者常食,代指粗淡饭食。
10. 玉具剑:剑首、剑镡等处镶玉的佩剑,汉代贵族所用,此处象征士人身份与信义。
以上为【游敬亭寄崔侍御】的注释。
评析
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是一首融山水、怀古、赠友与抒怀于一体的五言古诗。
诗人以敬亭山为背景,借谢灵运之典确立自身文化归属,继而描绘秋夜登高所见清景,引出对友人崔侍御(崔成甫)高洁人格的赞美。
全诗将崔氏比作“瑶台雪中鹤”,既赞其品行孤高,又悯其“蹭蹬”失意;虽共食“葵藿”之薄,却因“意许无遗诺”而结为生死之交。
结尾“相期在云阁”一扫萧索之气,彰显盛唐士人即便困顿仍不失豪情的精神境界。
诗风清旷雄浑,情感真挚,是李白赠友诗中兼具风骨与深情的佳作。
以上为【游敬亭寄崔侍御】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开篇“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以地理与文学双重归属,奠定高雅基调;“风期宛如昨”更将时空压缩,显李白与谢朓精神共鸣之深。
中段写景由高至低:秋月—青山—鸳鸯,视野开阔而生机盎然,反衬人间“蹭蹬”之悲。
对崔侍御的描写尤为精彩:“瑶台雪中鹤”意象清绝,既写其形(孤高洁白),更写其神(心在寥廓);“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以简朴细节见真挚友情。
颈联“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直陈时代寒凉,却未陷于哀怨。
尾联陡然振起:“腰间玉具剑”显其士人气节,“意许无遗诺”彰其信义,“壮士不可轻”是对友人的尊重,更是自我期许;结句“相期在云阁”以缥缈高远之境收束,将现实困顿升华为理想约定,豪情顿生。
全诗语言清丽而骨力遒劲,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天生我材必有用”两种风格的完美融合。
以上为【游敬亭寄崔侍御】的赏析。
辑评
1.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白性倜傥,善交友,《寄崔侍御》云‘壮士不可轻’,可见其重然诺、贵知己。”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瑶台雪中鹤’五字,写崔侍御高致;结语昂然,不堕酸楚。”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太白此诗,写敬亭秋色如画,而寄慨遥深。‘世路如秋风’一语,道尽开元以后士人之悲。”
4. 当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诗当作于天宝末,崔成甫亦遭贬谪,李、崔同病相怜而志不屈,故有‘相期在云阁’之约。”
以上为【游敬亭寄崔侍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